哲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精选2篇)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运用事实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能力目标:

  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培养运用辩证的思维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预习思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分别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完成哪三个“统一”?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其产生是一定的条件的,这主要就有三方面。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

查看全文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通用10篇)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篇1

  重点:略

  难点:略

  教学目标:略

  板书设计:

  第三课、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  诞生的三大基础

  a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

  b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c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2、  基本特征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在理论成果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复习旧课:

  回顾上一框内容,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导入新课: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查看全文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精选4篇)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篇1

  政治:1.3.1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变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辩证全面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推进社会进步。

  【学习重难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请阅读p16虚框,思考:

  1.谈谈你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关系的理解。

  2.在百家争鸣中产生的上百种思想中,是不是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称作真正的哲学?

  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探究活动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他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资料,谈谈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判断正误: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

查看全文

备考2020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把握重点和主流

●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主次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把握主、次矛盾的含义要注意两点:
第一,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物中,“复杂事物”是指事物本身既包含了内部的矛盾,也包含了它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
第二,复杂事物存在着多种矛盾,但这些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指在复杂的事物中,必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即复杂事物中有重点非重点,关键非关键。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条件,也可能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3)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哲学依据——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查看全文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柏拉图所处时代特征,苏格拉底的思想,波拉图哲学思想的形成。柏拉图的哲学观、理论观、理想国的设想(内容、实践及评价)。阿卡德米学院教学内容,学生来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柏拉图的历史地位。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希腊的城邦政体与柏拉图理想国的天才设想。运用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中国民主改革。比较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结合柏拉图的教学目的、方法,总结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字材料归纳和谈话法;分析图表比较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时代造就思想家,其思想又影响后代。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世界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理念论与理想国
[教学重点]:
   古代雅典民主政体
   如何看待唯物和唯心的哲学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本课引言部分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高中学习都是为了以后能够京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大学接受学习,接受更多的知识。那么同学们知道最早的大学是什么大学?她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最后告知正确答案。)
  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阿卡德米学院。(同时展现该学院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它是西方中世纪时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院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学。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存在九百多年。那么这所著名的学院,具有近代大学性质的大学又是谁创立的呢?

查看全文

高二政治走进哲学教案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部辩人生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哲学与我们生活是什么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关系?学习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这些都是学生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对这些问题仍然会有些模糊认识。为此,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进一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使学生明确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人生的作用。因此,探究本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但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很远”、“哲学与我无关”、“哲学对我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什么用处”等认识,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态度和哲学作用的发挥。设置本探究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这些模糊认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