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教学设计(精选2篇)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教学设计 篇1

  第四框题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一、【课程标准】:2.5 简述法国总统、内阁、议会的产生及其职权,比较法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新课教学】:(一)两国政体的差异:国  别 比  较  项  目政 体 类 型议   会国 家 元 首政 府 的产生政府首脑英  国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  国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法国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相关链接: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权要强于法国。法国议会虽然有对政府的弹劾和倒阁权,但受到种种限制,实行起来非常困难。1959~1979年二十年间,法国国民议会先后提出38次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只有一次获得通过。 相关链接:一谈到两党制,许多人就想到了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实际上,两党制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党是托利党和辉格党,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70年代。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保守党和工党已成为英国两党制的主角。所以英国既是现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既是“议会之母”,也是“政党之母”。 相关链接:英法国家权力重心不同。英国的权力重心在首相,法国的权力重心在总统。从内阁稳定的角度看,英国首相可以以党的领袖名义要求全体阁员服从自己的领导,以维护执政党地位,因而政府比较稳定。在法国,当政府内部发生意见分歧时,总理有时无法掌控局面,导致政府危机。总理受到议会和总统权力的种种制约,地位显然不能与英国首相相比。 (二)、政体相异的缘由——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1、阶级力量对比:(1)、英国:    ①革命方式——革命加改良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2)、法国①革命方式——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大革命前的法国总体上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几乎无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经过同封建势力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法国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形成了与英国不同的政体。 2、历史背景与政治传统:(1)、英国——保守、妥协 (2)、法国——激进、不妥协    综观英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这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英国不同,法国大革命前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批判。他们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武器,形成了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对法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法国大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民主,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呼唤自由,反对封建的人身依附;要求平等,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的蒙昧主义。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深受压迫的人们反抗封建专制政权的斗志。 (三)、异中有同,殊途同归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国体决定政体    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法国虽然是共和政体,议会、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加民主,、但其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与英国并无根本不同。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如法国的社会党和英国的工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专家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法国共产党曾一度参加联合政府。对此,法国资产阶级深感恐惧,忧心如焚,使用种种手段把法共排挤出政权。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是不能容忍无产阶级力量进入政权的。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    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英法两国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英国议会在19世纪达到高峰后,地位逐步下降。法国议会在第四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第五共和国宪法对其权力作出了种种限制。 4、英法政体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渐趋成熟。但它们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所导致的,是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小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5个不同:即英法政体的不同点4个相同:即(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国体决定政体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 (4)、英法政体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 3个缘由:即政体相异的缘由——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2个不同的权力中心:英国的权力重心在首相,法国的权力重心在总统。 1种国体:虽然英法的政体不同,但是他们的国体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查看全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3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1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查看全文

世界政治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世界政治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篇1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概括本章内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国际格局几次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具体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多极化的趋势。

  二、本课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教学要点

  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的统治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失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查看全文

《世界政治的发展》教学设计(通用2篇)

《世界政治的发展》教学设计 篇1

  《世界政治的发展》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感悟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以《世界政治的发展》活动课为例,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点滴尝试。

  一、指导思想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以竞赛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竞争体验,全面完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

  知识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中国的处境。

  思想 ⑴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⑵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能力 ⑴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2、活动形式

  设立两位主持人(一男一女),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知识竞赛。

  3、活动准备

  学生针对本节知识去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围绕这节课设计相关问题,并制作好课件。

  4、活动过程

  播放一段关于渴望和平的flash动画,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主持人:(男女)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男)我是,(女)我是,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竞赛式学习。(男)首先让我们来介绍参赛双方,坐在这边的是来至高××班的甲方代表队,(男女)欢迎你们!(女)坐在这边的是来至高××班的乙方代表队,(男女)欢迎你们!下面由我(女)来介绍竞赛规则:我们共设计了22道题目,其中有12道主观题,10道客观题,主观题采取的是甲乙双方轮流回答的方式,思考时间是半分钟,客观题采取的是自由抢答的方式。每答对一题加上一百分,答错一题扣50分。下面竞赛开始。

查看全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查看全文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教学设计

   第四框题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一、【课程标准】: 2.5 简述法国总统、内阁、议会的产生及其职权,比较法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新课教学】: (一)两国政体的差异: 国  别 比  较  项  目 政 体 类 型 议   会 国 家 元 首 政 府 的产生 政府首脑 英  国 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 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 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 法  国 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 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法国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相关链接: 英国议会对政府的监督权要强于法国。法国议会虽然有对政府的弹劾和倒阁权,但受到种种限制,实行起来非常困难。1959~1979年二十年间,法国国民议会先后提出38次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只有一次获得通过。 相关链接: 一谈到两党制,许多人就想到了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实际上,两党制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最早出现的两大党是托利党和辉格党,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70年代。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保守党和工党已成为英国两党制的主角。所以英国既是现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既是“议会之母”,也是“政党之母”。 相关链接: 英法国家权力重心不同。英国的权力重心在首相,法国的权力重心在总统。从内阁稳定的角度看,英国首相可以以党的领袖名义要求全体阁员服从自己的领导,以维护执政党地位,因而政府比较稳定。在法国,当政府内部发生意见分歧时,总理有时无法掌控局面,导致政府危机。总理受到议会和总统权力的种种制约,地位显然不能与英国首相相比。 (二)、政体相异的缘由——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 1、阶级力量对比: (1)、英国:     ①革命方式——革命加改良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2)、法国 ①革命方式——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原因——资产阶级力量没有占绝对优势 大革命前的法国总体上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几乎无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经过同封建势力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法国资产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形成了与英国不同的政体。 2、历史背景与政治传统: (1)、英国——保守、妥协 (2)、法国——激进、不妥协     综观英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这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与英国不同,法国大革命前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批判。他们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和理论武器,形成了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对法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法国大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民主,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呼唤自由,反对封建的人身依附;要求平等,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的蒙昧主义。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深受压迫的人们反抗封建专制政权的斗志。 (三)、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国体决定政体     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法国虽然是共和政体,议会、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加民主,、但其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与英国并无根本不同。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如法国的社会党和英国的工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专家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法国共产党曾一度参加联合政府。对此,法国资产阶级深感恐惧,忧心如焚,使用种种手段把法共排挤出政权。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是不能容忍无产阶级力量进入政权的。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     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英法两国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英国议会在19世纪达到高峰后,地位逐步下降。法国议会在第四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第五共和国宪法对其权力作出了种种限制。 4、英法政体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渐趋成熟。但它们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所导致的,是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小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5个不同:即英法政体的不同点 4个相同:即 (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国体决定政体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 (4)、英法政体的弊端及其根本原因: 3个缘由:即政体相异的缘由——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 2个不同的权力中心:英国的权力重心在首相,法国的权力重心在总统。 1种国体:虽然英法的政体不同,但是他们的国体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