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范文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精选3篇)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篇1
教学内容:p88——89
教学目标:
1、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
2、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
学具准备: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并将拼搭出的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上。
3、揭示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图形
要求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摆好后相互检查摆法对不对。教师巡视,发现摆错的及时纠正,以达到每个学生都摆对。
⑵谈话: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全班交流。
再从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
问:为什么从侧面纸看到2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从上面看到了几个小正方体?摸一摸物体上面的这2个小正方体,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么?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把高低不同的两个正方体看成在同一平面上,或设想把高的正方体压下去,压得和低的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
第四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展开图、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三、巩固练习
p36第6题
p37第7题
四、作业:p36第4、5、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例2 1.2*1.2*6 1.22*6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新人教五下)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正方体展开图。生: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三、巩固练习
p36第6题
p37第7题
四、作业:p36第4、5、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例2 1.2*1.2*6 1.22*6
=1.44*6 =1.44*6
第2课时: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
2、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难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也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
2、同桌合作,全班交流汇总。(将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图形。
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及时纠正,教师巡视。
(2)谈话:请大家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相互说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
全班交流。(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方)
用刚才的方法,请你用纸片摆一摆侧面和上面的图形,同桌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方)提问: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图形,你们是用三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什么从正面看是三个,而从侧面和上面却只有两个呢?
同桌讨论,然后交流。
(3)请你自己完成书上要求的连一连,同桌检查。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表格式教案
教学内容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12月11日星期二)小学数学国标版第五册第88-89页例题,完成相应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⑴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⑵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教 学重、难点重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难点: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按要求进行拼搭。教学准备配套光盘。每人准备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件。小方板。教学环节过 程 目 标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反 思情境导入 从搭积木开始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多媒体出示各种可能搭成的物体。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 探索新知 让学生先把观察的结果用小方板摆一摆,然后把观察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让学生经历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引导学生把两个正方体的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面看成在同一平面上的感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1、教学例题。(1) 出示图形。 (2)谈话: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小方板在课桌上摆一摆。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面。(3)从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摆一摆。(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面)提问:你们是用三个正方体木块摆成的物体,从侧面看为什么只看到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从上面看你看到几个小正方形?摸一摸物体上的两个小正方形,它们在同一平面上吗?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4)问:例题除了让我们摆一摆,看一看之外还让我们做什么?你能在书上连一连吗?2、教学“试一试”。指名读题。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提问:你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从上面看呢?你能画一画吗?1、(1)每人都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摆好后相互检查对不对。教师巡查,发现摆错的及时纠正,要达到每个学生都摆对。(2)同学再互相说一说每张小方板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 全班交流。 (3)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后回答把高低不同的两个正方形看成在同一平面上。或试想把高的正方形压下去,压得和低的正方形在同一个平面上。 (4)学生连线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校正。 2、学生每人尝试用3个正方体摆出符合要求的物体。摆好后自己从正面看一看,看到的图形是不是题目中图形的样子。再同桌相互检查。让学生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再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好后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共同订正。 虽然人人参与了,但有些学生是人云亦云,人家怎么摆,他也怎么摆。 根据观察,摆出图形学生掌握尚可,但根据要求摆物体,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还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