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⒈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问题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⒊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查看全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课件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画图:                                      

查看全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找规律》例1—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事物,发现隐含的规律,对事物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很高兴和小朋友们在这里上课,周老师准备了一些幸运星想送给会思考、会倾听、会发现问题的小朋友作礼物,想得到吗?

  1、逐渐出示第一串幸运星:红蓝红蓝红蓝……

  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下面这颗幸运星的颜色。(猜的正确,教师就将这颗幸运星送出作为礼物)

  2、逐渐出示第二串幸运星:红绿红绿红绿……

  (学生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思考,教师验证,送给礼物)

  3、逐渐出示第三串幸运星:红黄黄红黄黄红黄黄…….

  (学生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思考)

  师:小朋友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些幸运星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规律。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师:聪聪和明明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特地布置了教室,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交流感受。

  你觉得教室布置得怎么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教室的确布置得很漂亮,很有规律,能说说这些规律吗?(学生畅所欲言说规律。)

查看全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课本p59~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p62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排列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掌握用计算方法解决周期问题,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知新知

  (欣赏图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星期等)

  师:其实,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是有规律的,里面还含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数学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有机整合,把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丰富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伊始,教师从学生熟识的自然现象切入,不仅顺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自然引发学生对周期现象的“感应”,从而形成共同的数学学习心理趋向。]

查看全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⒈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问题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⒊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查看全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李英

  指导:丁琳

  评析:丁琳

  教学内容:人教社新课标数学第二册88页例1~例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顺序为:例1、例2,由单层到多层次。

  设计思路:

  本课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因此,围绕“多层次观察”的学习策略展开。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用有孩子们熟悉的跑步号令“121”引入,无意识感知规律──有意识感知规律──按规律发号令──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

  “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多层观察学习策略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设计联欢会会场,借助多媒体小旗的设计过程,体现形状──色彩──分组(每一组所包含的个数)的形成过程,聚焦各个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