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精选2篇)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 篇1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
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制裁的过程中,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知识,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
(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课本P93页第二个案例。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
(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学习目标(精选2篇)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学习目标 篇1
认知目标
1、懂得违法行为的含义;
2、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
3、理解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
能结合违法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制裁,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违法的有关知识,知道违法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增强法制观念。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学习目标 篇2认知目标
1、懂得违法行为的含义;
2、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
《责任》教学设计(通用3篇)
《责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空”)及新词,认读一个字。
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3. 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朗读和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通过朗读和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1.布置预习。
2.同桌互查读书情况。
3.师检查预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然段可以为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
4.对于课文内容比较长的怎么快速的读熟。
5.交流学习方法。
6.质疑。
三、小结:
学习中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很快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已经四年级的孩子了,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复习、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放手把时间和机会还给孩子们,相信他们一定能作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2.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案(精选3篇)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明确一个人首先是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懂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有多种社会身份,并且明确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能力目标:理解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懂得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身份教学难点:不同的社会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中的第三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合作中兼有多重身份,每种特定的身份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和体会自己的多重社会身份。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已经有所体会,但对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多重社会身份还不了解,学生也能理解应负责任,但对兼有多种身份,应负多种社会责任还体会不深。如:知道为人子女对父母应负责任,也意识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有将来回报父母的朴素情感,但这种情感大多停留在感情层面,尚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三、综合设计思路[教学过程]1、展示名人海报学生介绍自己的海报,着重介绍他的社会身份。2、“我”的社会身份观察"探究园"中的三幅照片,思考:(1)你虽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会身份?(2)你还能举例自己拥有的其他社会身份吗?学生得出:人在社会中拥有多重身份。(3)你的多重社会身份是哪些因素决定的?你基本社会身份是什么?(4)将来你成年了,你的社会身份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得出: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他社会环境或他参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3、材料透视阅读课本p89“一位sars患者公开信”的内容(1)找出信中涉及的人的社会身份。(2)说出这些社会身份的人各自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播放flash—当sars来临时。(4)在预防sars方面,你该尽什么社会责任?学生讨论后归纳:不同的社会身份应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归纳学生发言:我们每个人都有拥有多重身份,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人就要负责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如: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父母的责任是抚养子女……,那么,作为学生,子女,我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4、实话实说:我曾经负责任的历或我曾经不负责任的经历,现在想起这些你有何感想?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设计(精选2篇)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和欣赏甘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flash(见附录)。师:是什么促使她这么做的?导入“责任”(设计意图:视听结合,号召“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二、你说我说话“责任”:
1、比一比:看哪一小组说出有关责任的句子最多?(设计意图: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填一填:我的责任。
3、说一说: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做的还不够。
三、社会调查大展示:
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当这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集中起来时,大家颇为感慨。以下是社会调查中记录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
社会身份
子女
学生
公民
社会责任
1)有些同学看到同学无辜被欺负,却视而不见,只怕招惹麻烦。
2)有些同学轮到值日时,出钱雇其他同学代劳,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学考试经常作弊,甚至以技术高超为荣,沾沾自喜地“传授”给低年级同学。
4)有些同学看不起成绩不佳、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交往。
5)有些同学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在家务农的父母说话,嫌父母没地位。
6)有些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相互攀比。
……
(1)这些现象看似小事,与学习无关,却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小事中体现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我们应负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责任(精选3篇)
我们的责任 篇1
课题
2.我们的责任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懂得责任来源,明确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责任,并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
能力目标:学会承担责任,努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集体的责任。
重点难点
学会承担责任,努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懂得责任来源,明确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责任。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几部反映校园生活的影视作品剪辑或者是师生自己录制的学生校园生活的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初步了解自己在学校生活的内容,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并初步体验学校生活中责任与义务的存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描绘理想的班集体
开展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我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我向往这样的班集体:
同学关系 ____________
师生关系_____________
班级氛围 _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
明确优秀班集体的标准,形成对美好班集体的向往之情,为后面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好基础。
找差距
我现在的班集体是这样的:
同学关系 ___________
师生关系 ___________
班级氛围 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_
寻找本班与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班集体之间的差距。
补差距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生根据班集体存在的差距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将大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列出班级存在的几大问题和需要努力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