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7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结合图理解诗意。
2、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3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赠刘景文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板
书
设
计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 无 擎雨盖
菊残 有 傲霜枝
爱秋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5)
初读古诗(10)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 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4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3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 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赠刘景文》教案(精选19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赠刘景文》教案(通用23篇)
《赠刘景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 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