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教案

时间:2025-04-05

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抓好外语早读课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抓好外语早读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因此,作为国际交往的必要工具的外语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不够重视,尤其不注重对外语口语的训练。上课只是跟着教师读几遍,课后根本不读或者读也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有些学生虽然在家里读外语,但家长不懂,自己读错了,也没人纠正,以致将错就错,形成习惯。因此学校每周安排一定次数的外语早读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20-30分钟的外语早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二、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为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我自己如何抓外语早读谈些具体做法:一、首先是保证时间。多年来我坚持早读提前到校,让我所授的班级达到30分钟早读时间;同时把早读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联系教学进度,把每次早读的内容、方式、目标等列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

查看全文

早读课上法初探

睢宁县高级中学 李斌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可我们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课,更多的只是准时到岗而矣。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针对此种现状,早读课亟待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早读课的单调与无序,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现总结归纳如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