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
智障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差,有的说话不清晰,有的说话结结巴巴,有的一次只能说两三个字,稍微长点就读不完整,还有的用词不当,语法混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情况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谈谈在工作中我是怎么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
一、反复听说 积累语言
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词汇贫乏,他们所使用的大都是表示物体名称的名词或表示动作的动词,但数量有限,不能组织完整的语句,另外几乎不会使用形容词、连词等其他类词汇。在语言训练中,我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电视、录象等教学生说事物的名称,如: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学说礼貌用语、生活用语等等。慢慢地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后,我又教他们进行词组的补充练习,学习使用一些形容词,如:( )的天空、( )的太阳、( )的学校、( )的老师等等;另外还通过实物或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生学习使用反义词,比如:足球大,皮球( )。爸爸是男的,妈妈是( )等等。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明显增加了。
根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识记慢、保持不牢、再现不准、掌握比较慢的特点,我在进行语言训练时,采用了听说交替、经常复习巩固的方法。先让学生反复听录音,然后再逐一进行教学,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经常复习巩固,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了为止。有时一个词、一个句子要听一两天,再教三四天,复习七八天学生才能掌握。虽然学生学习的进度比较慢,但每当学生掌握了一个新词、一个新句子、一首新的儿歌、新的诗歌时,我都要高兴很长时间,真是有耕耘就有收获,虽然这种收获相比耕耘来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这毕竟是自己劳动的结果啊。
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小鹿的玫瑰花》教学案例及评析思(通用15篇)
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小鹿的玫瑰花》教学案例及评析思 篇1
【情景说明】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小语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读”为主,以“想”入情,以“情”带读,尝试着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儿开了。同学们喜欢春天的花吗?
生:喜欢。
师:最喜欢什么花?(板:花)
生:最喜欢桃花。
生:最喜欢迎春花。
生:最喜欢菊花?(生笑,师插:哦,菊花可不是春天的花)
生:最喜欢玫瑰花……
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市面上的玫瑰与其他春天的花不同的是它四季常有,应该承接前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再拓展对春花的认识。
师:小鹿和同学们一样,喜欢春天的花,尤其是玫瑰花。(用红粉笔板:玫瑰)
师:谁会读这个词?
一生读:玫瑰(méi guì)。
生在下面喊“错了,错了”,师再请一生读:(méi guī)。
师:是啊,“玫”是第二声,“瑰”是第一声,可在“玫瑰”一词中,“瑰”要读得轻一些。(师教读)
师:听说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鹿的玫瑰花”。(边读边完整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开头虽不新鲜,但对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底子来说,已经是最佳的调拨了,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在读之前,我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看下面拼音;问老师;查字典,用笔写下来……
在语言训练中品味花美情浓《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在语言训练中品味花美情浓《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感受花瓣香美
1.齐读课题后出示:这是一片 的花瓣。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看看谁填的答案多。
2.组织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
(1)这是一片红艳艳的花瓣。依据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2)这是一片带露水的花瓣。依据是课文第二自然段:“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3)这是一片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花瓣。依据是课文第七自然段:“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交流时,让学生摸摸老师课前准备好的绒布,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从而体会花瓣像绒布一样细腻、柔软、舒服的感觉。
(4)这是一片飘着淡淡清香的花瓣。依据是课文第七自然段:“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以及课文题目“花瓣飘香”。
【用“这是一片
的花瓣”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既是紧扣文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花瓣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懂事”做好了铺垫。】
3.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题“这是一片 的花瓣”,用语言描述“我家”门前的那丛月季。
《宿新市徐公店》语言训练点分析(精选17篇)
《宿新市徐公店》语言训练点分析 篇1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篱落:篱笆。
3.疏疏:稀疏。
4.径:小路。
5 .深:深远。
6. 树头:树枝头上。
7. 未:没有。
8.阴:树阴。
9.急走:快速奔跑。
10. 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儿童追春图: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单就这些解释,我们很难真正领略这幅儿童追春图的真正“妙之所在”。
(1)疏疏:稀疏。篱落疏疏:稀疏的篱笆。我们单看“疏疏”,作者在这里为何用这两个字,既然搭上了篱笆,为何不用密密的,难道不是为了防贼、或防小动物的破坏?(2)第二句:“树头花落未成阴。”记得小的时候,曾经有人突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你们说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当时记得很多人说是先长叶。因为大多数花草等植物都是这样的;那我们可以说“树头花落已成阴。”吗?也有人说是先开花后长叶,总之各执一词,不知谁对谁错。提出了对于这个自己在心里也一直犯嘀咕的答案,最后还是在真正的观察了之后得出了结论:像桃树、杏树等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只有当这些知识在心底作了铺垫以后,我们才能真正的深刻领悟后面的那些内容。
《陶校长的演讲》一文语言训练之我见(通用17篇)
《陶校长的演讲》一文语言训练之我见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综观现今的语文教学,笔者感受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把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最近,在执教《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我在寻求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时候作了一些尝试,现将我的思考写出来和大家共议。
[案例]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多次揣摩文本,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词语理解——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本课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堡垒”、“造福”、“鞭策”等等,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两个词语教学目标以及本册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所提出的“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我将词语理解布置到学生的预习中去。我先让学生先把自己所不理解的字词圈画下来,然后再自己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也可以查字典。上课时我再进行检查、评讲。在这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师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样做的 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