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语文课教案(精选16篇)

语文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查看全文

语文16课教案(精选16篇)

语文16课教案 篇1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读课文:

  21、《古诗三首》

  22、《寓言二则》

  23、《西门豹》

  二、单元教学目标: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

  三、重点分析:

  本单元要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四、难点分析:

  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理解预言讽喻的意思,了解神话故事中的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了课文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能力。以前学生都接触过,此单元需要继续学习,掌握方法。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还需要练习。已经掌握了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的方法,但还要多练习。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但字词方面上比较多,还应交给学生方法。

查看全文

二年级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二年级小学生语文课文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骆驼吗?出示骆驼的图片。骆驼有什么特点?(高大)那你们见过羊么?羊有什么特点?(矮小)高大的骆驼和矮小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查看全文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集合(通用2篇)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集合 篇1

  《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在这里,主要是对父母之爱不同形式的补充‐‐鼓励独立,看似残忍的爱,背后却是艰熬和深沉,同时作者是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么这又正是对这个单元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三个方面的另一个点的补充。

  文中也有具体体现:&ldqu;打蔫、一瞬间的触摸、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逼问、滚烫的手、摇摇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烧针&rdqu;这些地方,都表明儿子真的生病了,发烧得必须打针才能退烧,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过医院,还有儿子听妈 妈说&ldqu;你长大了得学会看病&rdqu;的时候大吃一惊和后面的对话,都可以看出儿子真的很依赖妈 妈,从来没有自己去过医院。无疑,母亲此时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冷漠、残忍。

  作为略读课文,我采取只设置一到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文研读,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通过几个学期的摸索,我也得出了一点经验。小组合作学习应具有可操作,所谓可操作就是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是学生讨论半天仍一无所获。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是围绕文本提出了一个问题&ldqu;这位母亲爱她的儿子吗?请找出相关句子细细研读。&rdqu;

  小组讨论学习,既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而且合理安排小组长,更是相当于班上多了12位小老师帮助自己讲解课文,督促学生学习。

查看全文

四年级《美丽的集邮册》语文课件范文(精选15篇)

四年级《美丽的集邮册》语文课件范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方寸世界”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主题单元通过邮票这一扇窗口,传达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知识视野,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美丽的集邮册》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形式,配以美丽的插图,描绘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名胜风光、出土文物、艺术品等,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豪迈的情怀中增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如今,邮票已渐渐淡出普通人的视野,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邮票,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这首诗歌篇幅相对较长,且内容跳跃性比较大,不易记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非常需要借助邮票或教学光盘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查看全文

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语文课文《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