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春》教案(精选16篇)
语文《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三、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苏教版第二册语文《春笋》教学案例(精选12篇)
苏教版第二册语文《春笋》教学案例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点击数:71
苏教版第二册语文《春笋》教学案例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课程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案例 苏教版语文《春笋》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边演示雨后春笋生长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雨后春笋生长的特点。
2、出示句子“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让学生展开想象,生自由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3、模仿该句子说说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花儿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愤,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齐读第二自然段。
5、 会春笋的喜爱之情,把第2 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6、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具体表现为:
让课堂开放些――第二册语文《春天的手》教学片断(通用12篇)
让课堂开放些――第二册语文《春天的手》教学片断 篇1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学习的广阔天地。使用之,教师们便会自觉地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下面就以第二册语文第三单元《春天的手》一课中两个教学片断为例,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使课堂开放些,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然,更具有活力。
片断(一)
师:今天早上,风和日丽,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语文课好吗?
生:“好!”(小朋友们个个欢呼雀跃,手舞足蹈。)
(师生一起来到绿树环抱的操场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和照的春风。)
师:小朋友们,你们站在阳光下,站在春风里,有什么感觉吗?
生A:我感到风吹到脸上不冷。
生B:这风吹来与冬天的风不一样。我不会缩脖子。
生C:风轻轻地吹,树校轻轻地摇动。
生D:我还有补充,这风轻轻的,吹到脸上很舒服。
师:形容春风用“柔柔的”更准确。
(还有一些小朋友想说,老师让他们在自己组合的小组中交流,老师巡视、倾听、点拨。)
师:小朋友们都讲得很好。春风就是那样,轻轻的,柔柔的。让我们把脸转到迎风的
这一面,再露出你们的小胳膊,让春风吹一吹好吗?
(小朋友们有的仰起脸,有的伸出小胳膊,有的扭扭腰说:“真爽!”)
师:我们在春风中觉得神清气爽。让我们看看操场四周的花草树木在春风吹拂下有什么变化?
(小朋友们自由结合纷纷散开,各自观察,然后交流。)
小一语文 春晓 教学设计(通用2篇)
小一语文 春晓 教学设计 篇1
春晓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为此我作如下教学设计:
1. 引入激趣
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播放《春晓》教学电视片,让学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第二声。读后可以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说说“晓”“眠”“觉”“啼”“知”等词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同时屏幕上打出古诗意思的图画。教师要告诉学生,古诗语句由于字数的严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和题目补充出来。如“夜来风雨声”一句,联系诗题,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风雨声”的意思。
(3)看着屏幕上打出的画面,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朗读《春晓》,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4. 品读领悟
(1)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语文春酒说课稿(通用4篇)
语文春酒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春天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2篇)
语文《春天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
1.这节课我首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利用这首轻快动听的儿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引入新课。紧接着引出课题《春天里的发现》,开头简洁明了。接下来,我通过出示四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发现春天,让学生接下来有话可说。在观察图画之前以后观察之后,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组讨论环节,我随堂巡视并相机引导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后派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说完后,师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说一说。当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又播放了一遍歌曲《春天在哪里》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轻快的歌曲中展开写话,既调动了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看、说、听、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春天之美,自然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出,课件设计符合要求。
2.不足之处:虽然设计重难点突出,但总感觉设计模式有点单调,太知识化,缺少了一二年级课堂应有的活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刚开始学生兴致高昂,而后来气氛平淡的原因。在今后的教学我要扬长避短,对存在的问题要改正,争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语文《春天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2这组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这组共有四篇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草》《宿新市徐公店》)、《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这四篇文章所描写的春天都是南方的春天的特点,因为做为我们北方来说春天来的比较晚,文中所讲到的春天的特点我们这里现在还看不到,所以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叫孩子们到外面去找春天,感受春天,有的孩子说:我感觉我们不用穿羽绒服了,这就说明春天来了吧?还有的孩子说:我感觉现在的风没有冬天的风刮脸。有的同学是从读过的文章当中感受到的春天。这里没有轰隆隆的雷声,没有春雨姑娘,更没有小鹿的玫瑰花。大地是硬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