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线运动(课题:运动合成与分解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荣文
一、--
本课题设计尝试探索一种信息化建构主义探究课模式。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过程之中,在创设教育环境中,担当重要角色,反映出人们与世界互动的形式。学生在情境性的学习任务之中,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不是把其仅仅当作机械定义和答案的工具,而是通过对话、反思和共同探讨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解决从真实性活动中所凸现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超越传统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化对于教育者不是一种威胁,而是教育的有力工具、学习的有力工具。未来的教学方式应是从教师呈现,学生接受转变为教师促进,学生做、呈现、思考、建构;从虚假的合作学习转变为真实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和问题解决;从单独的学科知识转变为不同学科的整合;从学习以事实为中心转变到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从教师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转变到学习有着丰富资源;从书面和语言表达是交流最基本手段转变到通过多媒体进行的探究;从评价是基于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转变到评价基于学生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呈现信息,学会如何学习等能力的提高;从学校和社会相分离转变到信息技术把外部世界和教室联系起来。
本课题--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依赖于个体以往的建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发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有机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反思和认知冲突的解决而达到的。建构主义基本教学原则应为:强调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首创精神,在多种机会不同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意义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探究,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中班运动课程教学随笔:羊羊家族新成员
“老师老师,某某撞着我了!”
“呜···是你撞到我。”
······
运动课上,幼儿之间的碰撞,不小心的绊倒,忙乱之中的磕碰···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尤其是在训练幼儿四散追逐跑活动中,这种现象就更多了。
今天下午的游戏活动是:“老狼老狼几点了”,主要也是训练幼儿四散追逐躲闪跑中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兴趣。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游戏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呢?
幼儿特别喜欢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讲起来是眉飞色舞,对喜羊羊聪明能干形象的喜爱和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利用幼儿对喜羊羊的喜爱之情,游戏前我编了一个小故事:
灰太狼房子周围有嫩嫩的小草,喜羊羊每天都到那里去吃草,但从来没有被灰太狼抓住过。因为他很聪明,每天下午五点(幼儿刚学到“认识5”)灰太狼午觉醒来,发现喜羊羊后,总也抓不住他。但是却有好几只“笨羊羊”被灰太狼抓去了,小朋友想一想,笨羊羊被灰太狼抓去了,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是怎么被抓住的呢?
1、有两只笨羊羊跑的时候眼睛不注意观察,“砰!”的一声,碰在一起,倒在地上,被灰太狼抓个正着。
2有只笨羊羊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没注意地上,一块石头把他绊倒了···
3一只笨羊羊慌里慌张,没看清楚路,“啪”的一声,掉进了一个水坑里···
运动课程:小蚂蚁运豆豆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这年龄段的幼儿运动目标主要就是走、跑、跳、爬。我利用小班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好模仿设计了这个模仿小蚂蚁爬行并带球的动作。整堂课从先直线爬到带球爬在到转道爬,都是一环扣一环,难度逐渐叠加。培养幼儿自我挑战的意识和初步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
目标
1 喜欢模仿小蚂蚁做爬行动作。
2 学习转道爬行动作,发展方向感及身体的协调性。
玩法
幼儿学做小蚂蚁,在垫子上做转道爬行, 贴前胸下面放置一个大皮球,随身体移动推动球向前进至终点,并把球抛到指定篮子里。
《一件运动衫》第二教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件运动衫》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2.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体会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营造"爱"的课堂情感氛围.
一,复习课文大意,提出学习要求.
1,回顾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2, 提出再读要求:早上的语文课中大家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认识了文章的结构,学得很认真,很投入.这节课咱们还是来读课文,但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学会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读着想着: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或者康威先生,我会怎么做, 怎么想 为什么 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这样读书就能读透,读深,就能从文章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东西,像吃东西吸收营养一样,明白吗遇到有想法的句段做个小记号,开始读课文.
二 ,学生自主学文,感悟句段,体会情感,认识人物.(第一次走进文本)
师:谁先说 先读读使你有感动的句段,读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感动通过你的声音流露出来.
学生读句段,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发表看法,参与讨论,朗读课文,表达情感.
理解要点:(可能的段落)
1,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1),反复指导读后再谈理解.
2),表面上老人赤脚等"我",实际上是在等这双鞋子.说明老人只有这双鞋子(贫穷),我能站在街角想到老先生的情形,说明"我"有爱心,关心老人,因为老人孤单一人,鞋子是他最亲近的东西.
5.3 抛体运动的规律(精选2篇)
5.3 抛体运动的规律 篇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抛体运动的一般研究方法。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运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实例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般抛体运动的研究体会分解与合成是处理复杂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平抛运动在两个方向各做什么运动?本节课从动力学的角度对平抛运动的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平抛运动物体的位置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水平方向做的是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物体没有初速度,但受到重力作用,所以物体在竖直方向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果以水平方向为x轴,以竖直向下为y轴,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时刻开始计时,则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为:x=vt (1) (2)
二、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
由(1)(2)两式消去t可以得到 ,对于一个具体的平抛运动,v和g是常数,所以这是初中学过的抛物线方程,即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段抛物线。
三、平抛运动物体的速度
根据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规律,可以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速度为vx=v vy=gt。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即合速度)可以按照勾股定理求得,由右图可得
力和运动(精选3篇)
力和运动 篇1
【考点聚焦】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密切,是中考重要的考查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题题型出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可能会以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例如作出某物体合力的图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其运动情况的结合,复习时要求会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其运动情况,或者是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其受力情况。
【知识结构】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及其研究
这是牛顿在概括伽利略、笛卡儿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它虽然阐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是正确的。因此,它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即该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普遍适用。
2.定律中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状况;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于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效果。
3.定律结论中的“或”的含义是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