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愚公移山》教学过程 设计(一课时)

  教学设想:

  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示例2(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示例2(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授课内容

  11、《愚公移山》

  课 时

  2课时

  授 课 时 间

  20__年6月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3)分析人物和写作特点。

  (4)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把握文意。

  (2)小组探究,对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点。

  (3)探究、分析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后学著作的汇编,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善于用寓言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初译课文,划出疑难。

  课堂交流:1、朗读比赛。

  2、介绍生字词。

  3、介绍列子。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师学友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探讨疑难。

  2、从文中找到橘子来回答: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