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岳阳楼记》最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岳阳楼记》最新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互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闻名天下的风景胜地——湖南省的岳阳楼,尽情游览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板书课题)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解题,简介作者

  1.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内容,教师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十岁辞母,到外地求学,昼夜苦读,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间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于1015年中举进士。为官以后,关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范仲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主张坚决抗击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号令严明,爱护士卒,采取合理的方针,戍边多年,敌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书改革,提出“减徭役、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的路途中病死。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结合《渔家傲 秋思》

查看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查看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查看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互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闻名天下的风景胜地——湖南省的岳阳楼,尽情游览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板书课题)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解题,简介作者

  1.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内容,教师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十岁辞母,到外地求学,昼夜苦读,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间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于1015年中举进士。为官以后,关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范仲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主张坚决抗击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号令严明,爱护士卒,采取合理的方针,戍边多年,敌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书改革,提出“减徭役、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的路途中病死。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结合《渔家傲 秋思》

查看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诗外,其余四课均足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 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五、设计思路:

  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显志”的写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数遍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想、辩、写的过程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3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