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通用14篇)
《月迹》教案 篇1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月迹》教案(精选17篇)
《月迹》教案 篇1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月迹》教案(精选14篇)
《月迹》教案 篇1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月迹》教案(精选17篇)
《月迹》教案 篇1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月迹》教案2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月 迹(通用17篇)
月 迹 篇1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
[板书课题]
课件:月亮
二 整体入手 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全文,
思考: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
中堂 竹窗帘儿里 穿衣镜上
院子里 沙滩上 上湾 下湾
3、小组交流。对照课文,看看自己说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说出来。
4、全班汇报。
三 抓住特点 感受美丽。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美丽。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怎样把月亮介绍给大家?你喜欢月亮,为什么?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问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特别要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美丽。
3、讨论课后“思考•练习”
看图,读课文,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
4、全班汇报。
四、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老师小结:
本次讲解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请各位讲解员回去后,查找一下有关月亮的相关资料,明天我们接着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