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案
第一课时 约分(一)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约分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约分的教学反思 篇1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约分教学反思。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教学反思《约分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第五课时约分(精选2篇)
第五课时约分 篇1
第四课时:约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材第84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大家猜一猜75/100和3/4是否相等?
想一想,怎样证明它们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2 .提问:3/4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3/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师:分子与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约分和通分(精选2篇)
约分和通分 篇1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精选4篇)
约分教学反思 篇1
我昨天讲授了《约分》,孩子们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讲完从头脑的接收,到理解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讲授约分概念的时候,学生对“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等数学专业字眼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就举例,“语文课上,你们学会缩写句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学过。“在数学上,约分就好比一个缩写句子的过程,去掉修饰,剩下的主干再不能缩了,就叫最简分数。再比如,你们吃过花生吗?是不是先剥去外壳,然后再搓去红皮,最后剩下白仁,还能再剥吗?这就相当于最简分数。明白吗?”这时,孩子们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脸上表情中看出刚才的困惑释放了不少,我才稍稍放下心来。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巡视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约分不能到最简分数,只是除以其中一两个公因数而已。针对以上情况,我抛出一个问题“最简分数分哪几种情况?”,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是相邻的关系,它们的公因数是1,是最简分数;二是分子和分子是不同的质数的情况下,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三是分子是一的分数,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有了以上总结这三点,学生不仅节约了判断的时间,还有了检验是否化到最简分数的标准,有效降低了出错率。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第五课时约分(二)(新人教五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下面这些数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分数相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6 2/5 3/9 10/25 1/3 2/3
师:那些不是最简分数的数,我们是不是都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4
怎样把 24/30化成最简分数,你能自己做做看吗?学生先尝试把
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约分时,每个分数都越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