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润物细无声--听阅读课《四季》有感(精选15篇)

润物细无声--听阅读课《四季》有感 篇1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前天听黄芳老师执教一年级的阅读课《四季》,听完,一种感受尤其强烈:老师时时处处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个6岁的儿童,从他跨进小学的那天起就意味着他的生活环境变了,他的任务变了,他的行为准则也变了。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它将为孩子的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石。

  一、点滴做起。

  要养成好习惯,需教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可以说“习惯培养无小事”。课堂上,黄老师从鼓励孩子坐端正到教孩子如何拿书,要求孩子把书拿端正,至要求孩子认真朗读课文,无一不体现出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致下课时她对学生的要求:“请大家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这似乎都是是小节,都是不经意的语言,但孩子认真读书,坐姿端正等好习惯,就是由此在心中生根的。

  二、及时强化。

  所谓“及时”,就是抓住时机训练某些习惯。孩子开始学校生活的最初阶段,许多与学校生活相适应的好习惯都应在此时养成。所以,一定要及时强化,及时训练。

  在孩子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方式时,及时以口头的表扬,肯定的眼神、语调、手势等,给予强化,以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使之逐渐养成习惯。课堂上,黄老师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失时机地把表扬送给学生。哪个学生坐的特别端正,她会说:“瞧,他坐的多端正啊!”哪个学生读书认真,她竖起大拇指夸奖:“你读书可认真了,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哪个小组表现优秀了,她会兴奋地把表示竞赛的“登山”红标志向前移动一段……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和赞美声中,学习尽头更足了,各种表现更棒了!

查看全文

一堂重视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听《雪儿》一课教学有感(精选13篇)

一堂重视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听《雪儿》一课教学有感 篇1

  作者:马国栋 李军    转贴自:大浦中心小学教科室    点击数:54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引起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使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现。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师《雪儿》(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第二教时的教学,就是一堂能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好课。 

  《雪儿》写的是一位因腿伤在家休息的小女孩照料一只受伤的白鸽并将伤愈后的这只白鸽放回蓝天的事。课文以小女孩对被她称为雪儿的白鸽同情怜悯--精心照料——期盼痊愈——放飞后的快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写出小女孩与雪儿相识--相伴--相离的过程,表现了小女孩和雪儿之间的情谊,突出了小女孩对雪儿的关爱和她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课文。

  教者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着力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下工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查看全文

阅读课教学反思(通用16篇)

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 的时候,……从 …… 过去 ”,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  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  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外面的世界》,我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冬冬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图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查看全文

借风儿,把风筝送上蓝天------一节阅读课的反思(精选2篇)

借风儿,把风筝送上蓝天------一节阅读课的反思 篇1

  借风儿,把风筝送上蓝天

  ------一节阅读课的反思(张雨薇)

  [教学背景]

  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内容原定为:由记叙文专题阅读切入,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设想是通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背影》等课文的联读,达成如下的目标: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探究记叙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奠定一定的写作基础。实际教学中课堂出其不意的完全由学生控制起来,老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由主角退而成为配角,亮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让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 完成的更好。

  [情境与过程] 

  序幕:课前五分钟。传统栏目开课前五分钟学生自主“经营”,本期专题——“我送美文给大家”。

  王欣同学诵读《课外语文阅读》的一篇文章——《沉默的泥土》。大致内容是:父亲为了让我能顺利地上学,用终生的关节炎,换来了二千斤藕,也换来了我的学费。到了文末王欣同学动情地读着: “一个本来极度贫困的家庭,为什么要倾尽自己的所有给孩子营造一次次上学的希望?这源于他们对子女的关爱,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这种质朴的情感。”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情感使我们情不自禁”……读至此,教室里寂然无声,这局面保持了足有一分钟。

  [镜头一]台上王欣同学按照惯例,讲之所以送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原因:昨天晚上老师让通览第一册教材内容时,朗读《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雨中的大斗笠下:“四只并排的小脚丫还在得意的动着呢”的场景,真让我这独生子女羡慕;初春田野里散步的一家人老少相互关爱及主人公的那种责任心真令人感动。这一切都使我想到了我们,在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娇宠造成了我们的自私和冷漠,我们很少想到去关心别人,去关心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接着谈自己曾经是如何对父母的关怀不以为意,又谈到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今天从我选取的文章——《沉默的泥土》和对课文——《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的复习,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我们对家人、对别人应有爱心,有责任心……

查看全文

建构童年的阅读课堂——《九色鹿》之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建构童年的阅读课堂——《九色鹿》之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张康桥

  在阅读课堂,儿童怎样阅读就怎样生活,童年的阅读课堂本质是建构幸福的阅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从“儿童怎样阅读”这一问题入手思考儿童的阅读课堂生活。

  一

  儿童怎样阅读?显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教学的问题。遗憾的是更多的小学阅读课堂主要关注语言文字训练而与“怎样阅读”无关,还有就是以教师的阅读结论去统一学生的阅读,实际上还是不需要儿童思考怎样阅读。这样“儿童怎样阅读”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被小学阅读教学莫名其妙地“丢了”。

  在“儿童怎样阅读”的追问下,教师的文本解读则应体现一种开放性,其开放性至少表现在“思想儿童怎样阅读的各种可能”这一点上,这是因为学生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前理解结构,阅读教学正是引领这样的前理解去参与理解并形成新的前理解结构。

  开放的基础是解读的合法性。这是说每个人的理解都要遵循阅读的游戏规则,《九色鹿》这个文本是一则“民间故事”,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记叙文来解读,同样这个文本的“民间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佛教里的原文本的解读来代替当下文本的解读,更不能强调作者的解释权,因为作者是未知的不同时代的许多人。与此同时,学科本身也蕴涵着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也是阅读理解的内在要求。

  开放的核心是解读路径的多样性。在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的《孟子思想史论》里,解读至少有三条路径,一是生命的诠释,解释者以自己的心路历程来表述的“注经”活动,实际上就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解读方法,儿童以自己思维,这一心理学规律昭示,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就会用这种方法与文本交往来阅读理解,事实上在《九色鹿》的教学现场,一部分儿童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阅读,从而得出“九色鹿的善良、调达的背信弃义”等见解,从而构性审视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追问人如何才能为人。二是学的诠释,解释者从人与人、人与物等所构成的关系中追寻意义,文本世界其实就是生活世界的隐喻,考察《九色鹿》中“九色鹿、调达、王妃、国王、乌鸦”所构成的“生活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的意义在于“公正、信义与美德”的诉求。三是“护教”的诠释,这样的解读往往采用先入为主的架构模式,根据根源与正统思想来解读文本,例如有的老师就是以“善”字来具体诠释《九色鹿》这一文本,从而追寻在“恩、信、利、义”面前如何为“善”,这也被称之为“基于本体的诠释学”,而前两种则有“寻找本体的诠释学”的意味。

查看全文

阅读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阅读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鱼”

  1、同学们喜欢金鱼吗?有谁养过金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爱鱼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爱鱼”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青年是怎么爱鱼的?

  2、学生交流后师小结。(看鱼、画鱼)

  三、品析“画鱼”

  1、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默读课文,把青年怎么画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

  (1)“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屏幕出示)

  ①理解“一丝不苟”。

  a、“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青年画画那样认真,就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b、去掉“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青年的认真。

  ②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a、我们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是中国画的两种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种画法有什么不一样?

  b、我想请一个同学读这句话,老师来试试作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