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圆锥
(1)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圆锥体积说课稿(精选6篇)
圆锥体积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圆锥的体积 教学实录(通用2篇)
圆锥的体积 教学实录 篇1
多媒体演示1:
(一个长方形,上面的一边渐渐变短,直到变成三角形)
师: 刚才你看到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动画?
生: 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了三角形.
师: 你看到的三角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1: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生2: 它们面积的关系是倍数关系,正好两倍.
生3: 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生4, 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师: 很好,你们真会动脑筋,我们来在看一个动画.
多媒体演示2:
(圆柱体的上底面越来越小,直到缩成一点变成一个圆锥)
师: 这回你看到了什么?你猜想一下其中有什么知识和规律在里面?
生1: 我看到一个圆柱体的上底面越来越小,直到缩成一点.
生2: 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
生3: 我想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一定有某种关系.
生4: 圆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就和等底等高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一样.
生5: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生6: 圆柱体的体积不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而是三倍.
生7: 圆柱体的体积和锥体的体积既不是两倍关系,也不是三倍关系.而是其它的关系.
师: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同学们讨论一下.注意:把肯定正确的想法和有争论的想法分开讨论.
(生汇报:
正确的有: “我想圆锥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一定有某种关系.”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关系.”有争论的有: “圆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 “圆柱体的体积不是锥体的体积的两倍,而是三倍.”)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通用13篇)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篇1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圆柱体体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看一看祝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圆锥体.
2、师:你们能不能用以前的办法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呢?
生:可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来求出它的体积.
师:如果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圆锥体还用这种办法,会怎样?
生:能求出来但会很麻烦.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研究求圆锥体体积的办法.(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1、师:同学们,想求圆锥体的体积它会与哪些图形有关呢?
生:圆柱体
2、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选择能够推导出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学具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学生汇报:我们组选择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些水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5倍多一些.
师:其他种和他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还愿意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大米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生汇报:我们小组也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细沙进行实验.我们把细沙装满圆锥体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正好倒了三次没有剩余.我们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圆锥的体积》导学预案(精选14篇)
《圆锥的体积》导学预案 篇1
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学生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锥和圆柱、沙子、细绳、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有哪些特征?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口答算式):
(1)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
(3)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2米。
3、圆锥有哪些特征?
4、创设情境:天气越来越暖和,商家举行饮料促销活动。盛饮料的杯子有圆柱和圆锥两种形状。演示让学生明白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在两个杯子里分别装满饮料,一杯要4角钱,一杯要1元钱,如果打5折卖,分别卖多少钱?(2角、5角)你愿意买哪一杯?为什么?到底买哪一杯最划算呢?那就要知道这个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二、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1、什么是圆锥的体积?
如果在圆柱或圆锥里面装满饮料或沙子,忽略厚度不计的话,饮料或沙子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圆柱或圆锥的体积。
2、拿出自己做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
(1)把圆柱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往圆锥里面倒,把圆锥到满,看可以到几次才能倒完。或者把圆锥装满,再往圆柱里面倒,看几次能把圆柱倒满。
《圆锥的体积》教案(精选16篇)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
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1)顶部:
(2)底面:
(3)侧面:
(4)高:
4、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还认识了圆锥体。
同学们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伯伯可高兴了,你能帮他们计算收了多少粮食吗?也就是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它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
②、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小组内讨论。
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每组有1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实验杯,一瓶矿泉水)
(1)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