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德育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
[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幻灯片]一、原子序数
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数值上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意义上 并不相同
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
[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精选12篇)
元素周期律 篇1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以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德育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引入]迄今,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化合物更有二千多万种,如果不找出它们的内在规律,便是一堆杂乱的知识,难以掌握,更不能有效应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1869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成功地对当时已知的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并总结出了重要的规律。
[过渡]这也就是本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提问引导]在中学阶段我们不可能对一百多种元素的性质全部来研究,应如何研究?
选哪一部分元素作代表?
[讲述]元素的性质有很多,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投影] 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1-18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精选2篇)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篇1
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知道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及其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自己查找各种元素周期
表)
[过度]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介绍的原子结构的知识。
[学生]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下面我们对原子的结构做进一步认识。
[板书]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过渡]下面我们先分析构成原子的个微粒的电性及其质量情况。
元素周期律(精选11篇)
元素周期律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科学品质: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我们已经学过了稀有气体、卤族、氧族和碱金属几个元素族的知识,了解到一个族内的元素性质相似,而族与族之间元素的性质不同。同一族内,我们学习了典型元素的性质,就可根据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推知族内其他元素的性质。对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如果我们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非常有帮助。如何研究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回忆、再现这几个元素族的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2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