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课教案

时间:2025-04-05

体育教案-初三游泳课教案

       

上课时间: 2004年12月14日 7.8     地点:游泳馆 

实习教师:                     指导教师:田娇玉

教材

游泳实践——蛙泳配合

课的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蛙泳完整技术动作,提高专项力量

2、  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游泳的乐趣

课的任务

1、巩固蛙泳腿部技术动作,模仿达到熟练运用自如地步,动作节奏合理,动作定型

2、复习模仿蛙泳手臂技术动作,掌握划水路线,较熟练地和头部动作配合

3、学习蛙泳配合技术,了解掌握蛙泳配合节奏和完整配合节奏要求,模仿练习

课的部

时间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

练习时间

强度

准备部分

10分钟

一、上课常规

1、整队集合

2、师生相互问好

3、安全要求

4、报数、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做好考勤登记

5、教师简单介绍教学计划

6、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1)复习蛙泳腿部技术动作

2)复习蛙泳手臂技术动作

3)复习蛙泳臂、头配合技术动作

4)学习蛙泳臂、腿简配合技术动作

5)学习蛙泳完整技术配合动作

7、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

二、准备活动

(一)一般性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

1、头部运动

2、 扩胸运动

3、 肩绕环

4、 腹背运动

查看全文

《游泳》优秀教案(精选14篇)

《游泳》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没有危险,反之有危险。

  2、培养幼儿的公德意识和良好的公共礼仪行为。

  3、激发了幼儿对游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

  禁止游泳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老师:在上节课中,我们也学会了很多种游泳知识,那么今天老师要问的时候应该到哪里去游呢?

  (二)关键步骤。

  1请幼儿谈论:在哪里游泳是安全的?在哪里游泳是危险的?(到有救生员的游泳馆才安全,不能到每人管的河里、池塘、有禁止游泳标志的地方游泳。)

  2、“朗格小朋友都去游泳,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老师讲故事游泳一、游泳二。

  3、提问:

  (1)故事中的陶陶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2)请告诉老师你人文陶陶和家家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呢?为什么?

  (3)天热了,如果你先更有用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游泳》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蛙泳和自由泳的基本技术,能够独立连续游进50~100米;熟悉并掌握踩水和反蛙泳的基本技术,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救和间接救生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流程和方法。

  2、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水中活动的相关安全规定,不做容易引起危险事故的事情,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水中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怕水、怕冷、疲劳等困难,坚持完成练习内容;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查看全文

精彩教案:小鸭游泳

课题:小鸭游泳
活动目标:
1、能让幼儿发现有的东西浮(漂)在水面,有的东西沉在水底。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活动准备:
1、塑料小鸭若干只,两盆水。
2、各种实验器材(塑料玩具、钥匙、橡皮泥、小石头、塑料袋、瓶子、树叶、抹布等)
3、幼儿用书第四册第3页。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今天小鸭子和小石头要来个比赛,看谁能浮在水面上,小朋友猜一下谁会赢?以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操作:

(1)把塑料小鸭放在水里,观察小鸭在水里会怎样。
(2)把小石头放在水里,观察小石头在水里会怎样。
教师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沉浮现象:小朋友猜对了,是小鸭子赢了,小鸭子会浮在水面上,而小石头会沉在水底。
二、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提出猜想。
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你们猜猜看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漂在水面上。
三、让幼儿实际操作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沉浮现象
(1) 现在小朋友可以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的放到水里,看看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底?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2) 相互交流发现的秘密
你猜对了吗?你发现的秘密跟你猜的一样吗?跟你的同伴说一说吧,先请小朋友发言,一会儿老师再把自己发现的秘密告诉你们
教师小结:有的物体会像小鸭子一样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会像小石头一样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1、让小朋友说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放在水里后会浮在水面,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呢?让他们发现后自己验证一下。
2、自己看一下幼儿用书,巩固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查看全文

学游泳不当摧残孩子的身心

  由于婴儿是在母亲的羊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一直以来有很多健康专家都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而且不少专家甚至建议幼儿应该尽早学习游泳。然而,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称,4岁以下儿童由于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因此不宜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

  主张幼儿学习游泳的专家认为,幼儿学习游泳有很多益处。

  1、幼儿时间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游泳活动,对身心发育大有好处。

  幼儿经常游泳可使心肌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心跳比同龄幼儿慢且有力,这就为承担更大的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

  2、幼儿游泳这一复杂动作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这样在游泳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快,智力发育好。

  3、幼儿经常游泳,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提高,表现为肺活量大,憋气时间长。

  4、经常游泳可消耗过多的脂肪,利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使体形匀称健美等。

  然而,美国小儿科研究院却建议那些4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不要再让他们的孩子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

  研究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其实是一种误导。

  由于人体的密度比水稍低,任何人如果不惧怕水,能放松自己的肌肉,不会游泳也能在水中浮起来。可人类在后天形成了对水的惧怕心理,一到水里就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容易吞水吐气,反而容易沉下去。

  而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水的惧怕心理,到了水里容易放松,所以比不会游泳的成人容易浮起来。

  美国研究人员称,小于5岁的儿童原则上都不适于学习游泳,这是因为水中的低重力环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长。

查看全文

综合活动:小鸭学游泳(精选2篇)

综合活动:小鸭学游泳 篇1

  目标:

  1.通过小鸭学游泳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遇到事情要不怕困难勇敢面对。

  2.能够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准备:

  1.图片:鸭妈妈小黄鸭小黑鸭小白鸭小灰鸭池塘背景图

  2.录音:歌曲伴奏《来了一群小鸭子》

  3.画纸、彩笔

  进行:

  1.“今天的天气特别好,鸭妈妈带着小鸭子们来到池塘边,池塘里的水可清了。(出示图片)

  2.讲故事《小鸭学游泳》,小黄鸭害怕下水,又哭又闹。“小朋友遇到过困难吗?

  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劝导小黄鸭。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幼儿介绍自己克服困难的经验,引导幼儿理解遇到事情要不怕困难勇敢面对。

  5.小黄鸭听了大家的话,鼓起勇气跟着妈妈和小伙伴们下了水。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学会了游泳。

  6.“小鸭子们学会了游泳,多棒呀!小朋友们画个小奖励送给它们好吗?”

  幼儿绘画,完成后送给小鸭子们。

  7.全体演唱歌曲《来了一群小鸭子》。

综合活动:小鸭学游泳 篇2

  小鸭学游泳

  目标:

  1.  通过小鸭学游泳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遇到事情要不怕困难勇敢面对。

  2.  能够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准备:

  1.图片:鸭妈妈  小黄鸭  小黑鸭  小白鸭  小灰鸭 池塘背景图

查看全文

科学教案:小鸭游泳(精选2篇)

科学教案:小鸭游泳 篇1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底,有的东西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塑料小鸭3只,水盆4个、透明玻璃缸1个。

  2、各种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空瓶子、钥匙、铁环、五彩石、泡沫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沉浮。

  夏天到了,天气非常炎热,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河里游泳。老师把鸭妈妈放入河(玻璃钢)里,看,鸭妈妈浮在水面上,它会游泳。小鸭子会游泳吗?(会)师把小鸭子放在河里,小鸭子也浮在了水面上,它也会游泳。

  今天,鸭妈妈还为小鸭子带来了许多玩具,看,都有什么?(积木、乒乓球、饮料瓶、钥匙、铁环…)

  这些玩具都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面上玩吗?老师把积木放入水中,小朋友快看,积木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上)它可以陪着鸭宝宝玩吗?(可以)老师把五彩石放入水中,咦,五彩石怎么样了?(沉在水底)它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里玩吗?(不可以)

  这里还有很多玩具,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呢?钥匙呢?(幼儿猜想)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我们动手试一试,看一看究竟哪些玩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会沉在水底,好吗?(好)

  二、幼儿动手操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沉浮现象。

  1、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放一个水盆,一组活动材料。

  2、将各种实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师巡回指导。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