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教案(通用13篇)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猴子和猴妈妈、桃子、香蕉及5以内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题pp图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猴子妈妈买回来2颗桃子和3根香蕉,大大的桃子和香香的香蕉都很诱惑,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它想了想,还是先吃桃子吧,它一会就把2颗桃子吃光了。
(1)师:你们可以根据将小猴子吃桃子过程列一道算式吗?(2-2=0?)
师:为什么是0?你们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师:小猴子吃完桃子就自己玩去了,玩累后回到家,看到那大大的,香香的3根香蕉,又把3根香蕉吃完了。
(3)师:请你们再将小猴子吃香蕉的过程列一道算式。(3-3=0)
(4)总结规律?
师:2-2=0 和3-3=0这两道算式,你们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2.扩展练习
(1)森林里要举行化妆舞会了,小猴子和猴妈妈高兴地去参加。门票就是一道算式,答对了才能进去。
(2)大象抽到的算式题是:5- =0;小猴子抽到的算式题是: -4=0.猴妈妈和小猴子都顺利拿到了门票。
(3)师:小朋友请你们说说猴妈妈的算式中,那个框该填数字几?小猴子的的算式中,那个框又该填数字几?
4.小猴子和猴妈妈玩累了,猴妈妈说小猴子表现好,准备给它网购礼物。你们一起看看快递公司的小羊在忙什么吧,一起帮它数数有多少快递要邮寄的。(幼儿完成幼儿用书p13页作业)
幼小衔接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幼小衔接数学优秀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
2、在记录中观察发现5的分解规律。
3、乐意参与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二、活动准备
5颗糖果、3个动物布偶。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纸,铅笔。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5的分解。
活动难点:发现5的分解规律。
四、活动过程
1、每位有5颗糖果(可用别的东西代换),两个动物布偶,一张记录纸和笔。老师利用布偶向幼儿提问:5颗糖果要分给两位好朋友吃,请小朋友分分看,共有多少种方法,并请小朋友将分类的方法记在记录纸上。表扬积极参与的小朋友。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作为老师应充分地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探索、思考、并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直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急于告诉幼儿答案。大胆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实物时,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逐渐体会到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请幼儿介绍糖果的分法。
反思:在介绍分法过程中,幼儿通过表过加深数分解含义,可以减少老师的讲解演示。
3、老师在白板上把分糖果的情形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回答:
5颗糖有多少种分法?(4种)
5人分解怎么排列才更有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顺序----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小。)
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了解两组数的互换与互补规律关系,让幼儿自己知道这样的分法即有序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小衔接数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14篇)
幼小衔接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篇1
《比大小》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爱儿坊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材第18页《开火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50以内的数,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的过程使幼儿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认读50以内的数,感知数的大小,理解数的顺序。在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卡通数字卡片、奖励小星星、红旗一面、
2.《春天在哪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准备春游坐火车——认知50以内数。
1.:数数游戏
师:小朋友,天气暖和了,春天来了,老师要带大家去春游,好吗?我们开着我们的小火车去吧!老师找个火车头来数一数今天有多少老师和小朋友要坐我们的火车,一起来吧……
(拍手唱歌曲《开火车》,传红旗,呜……声唱出停,红旗在谁手中谁来点数,其他小朋友小声跟数。学生跟着拍手唱。)
师:如果每节车厢坐10个人,需要几节车厢?如果5个人呢?(教师引导幼儿10个10个数,5个5个数,分别说出需要的车厢数。)
(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2.认读数字宝宝。
教师任意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谁读对就把卡片给谁,每人一张。
3.数字宝宝坐火车。
幼儿先听清老师的要求,边唱歌边走坐到指定车厢。
6节车厢分别坐含有2、3、5、1、4、的数字。
师:把你们每节车厢的数字宝宝放上来看看自己表现怎么样?看看每节车厢坐了几个人?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及等分后的一份叫整体的二分之一。
2.培养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操作材料若干(绸带、橡皮泥、米、苹果)。
2.工具若干、(尺子8条、剪刀8把、水果冻盒人手2个)教师示范用物、小刀一把、天平一架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各一套。
3.背景图一幅(宝殿)、金钥匙一把、判断卡若干。
4.录音机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实物的二等分)
1.提出要求: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绸带、,橡皮泥、米、苹果。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实物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就是分后的两个部分是一模一样的(重复一次,加以强调),可以利用尺子、剪刀、水果冻盒这些工具来分。
幼小衔接优秀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幼小衔接优秀数学教案 篇1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精选14篇)
幼小衔接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
1-10的数数、1-10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小朋友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认识并能书写1-10
2、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小朋友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让小朋友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课时:
第3课时教学内容:比长短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一般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②培养小朋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小朋友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课时:第5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2,2”“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