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时间:2025-04-05

《有理数加法》教案(精选9篇)

《有理数加法》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 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知识讲解]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一、负数+负数

  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共向西走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6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2)+(-4)=-6.

  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就是如图1所示:

  二、负数+正数

  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 那么两次运动后 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2米,写成算式就是

  (—2)+4=2。

  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就是如图2所示:

  探究

  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一)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二)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三)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

  3+(—5)= —2;

  5+(—5)= 0;

  (—5)+5= 0。

查看全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12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1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查看全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3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查看全文

有理数的加法(精选15篇)

有理数的加法 篇1

  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数轴”比赛中的加减分,使学生着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路,讨论整理加法的几种情形,并借助数轴加深理解后由特例归纳出法则。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法则和运算律。2.能熟练进行整理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熟练的进行整数加法运算法则。难点:理解法则和运算律。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举出比赛中加减计分的例子板书:有理数加法(2)师生互动,探索规律出示题目:31+76+69问题:小学的加法交换律的内容,能否利用它来解答有理数加法的题目呢?出示例2:31+(-28)+28+29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一位同学用加法法则计算,一位同学用加法交换律计算,其余学生自己动手解答,互相交流。2、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有理数运算简化,由此得出,小学的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对于有理数同样是适用的。3、  示例3、学生板演,强调使用交换律、结合律4、  课堂练习: ①(-25)+(-7)+25             ②2+[(-3)+(-8)]③43+(-77)+27+(-43)由学生完成,教师指导5、  课堂小结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一种什么运算?②你有何体会?6、  作业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为学生创造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合作交流。但计算中个别学生仍有漏符号的问题。

查看全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集锦(精选16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集锦 篇1

  一、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四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应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依据教材的安排本节课应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最终熟练地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设计理念

  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又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三周时间,人人都自信满满,摩拳擦掌,准备大施拳脚,因此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串”引领整个课堂,请同学们通过动脑、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并利用组间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法则,运用法则。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3. 让学生通过研讨、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重点: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学情分析

  1.学生非常熟悉正数加正数,正数加零的情况。

查看全文

案例:有理数的加法(精选2篇)

案例:有理数的加法 篇1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第四节。

  案例:有理数的加法

  淮安外国语学校(曙光校区)初中部(223200)  鲍永军

  联系电话:           e-mail: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

  (2)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学生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资料的观察与分析,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感受分类思想与归纳方法。

  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观察、分析、推断可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展示自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非负有理数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能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增强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掌握运算技能的同时,感受分类思想、归纳方法。

  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必须在深刻理解法则的基础上得到保障,然而初一学生刚接触负数,对其意义理解不深,要在40分钟内完成这一认知过程有一定难度。因此通过设置生活情景入手,感知法则和运用法则。

  本节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本节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