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通用15篇)
《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是否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精选12篇)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有理数的乘法(精选12篇)
有理数的乘法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运算。依据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法则的理解。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通用8篇)
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
②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难点:含有负因数的乘法.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做一做 出示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并找出它们的规律.
例1 (1)(+5)(+3)=_______;(2)(+5)(-3)=________
(3)(-5)(+3)=________;(4)(-5)(-3)=________
例2 (1)(+6)(+4)=________;(2)(+6)(-4)=________
(3)(-6)(+4)=________;(4)(-6)(-4)=________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想一想 你们发现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计算、讨论
总结 一正一负的两个数的乘积为负;两正或两负的乘积是正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想一想 两数相乘,积的绝对值是怎么得到的呢?
学生:是两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2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精选7篇)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1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猜测,验证的能力。引入部分以及归纳、有理数相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