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5-04-05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通用14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查看全文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教案(通用8篇)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查看全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篇1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习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划线的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查看全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通用2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

  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xx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查看全文

一元一次方程(通用13篇)

一元一次方程 篇1

  复习目标:

  (1)了解方程、以及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

  (2)会解。

  (3)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并求解。

  重点、难点:

  1. 重点:

  及方程的解的基本概念。

  的解法。

  会用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的解法的灵活应用。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

  例1.

  分析:明确的概念。方程中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为整式,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

  在这里特别注意:未知数的次数及系数。

  这三个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y,要想成为就要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为0。

  解:

  例2.

  分析:此题要明确两点:(1)当方程中含有多个字母时,指出关于哪个字母的方程,这个字母就是方程的未知数,而其它的字母是代替已知数的字母系数,这类方程也叫字母系数方程。(2)方程的解,即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此题从问题出发,求解关于x的方程即要求出x的值,而要求x的值要先求出m的值,如何求m的值呢?已知y=1是关于y的方程的解,即关于y的方程中字母y=1,因此可将y=1代入方程,从而求出m的值。

  解:

  将m=1代入关于x的方程,得:

  例3.

  解:

  注意:解的一般步骤为以上五步,但在解方程时,要注意灵活运用。

  例4.

  分析:此题的括号较多,如果按照一般的做法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要观察分析方程找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查看全文

4.2一元一次方程(通用12篇)

4.2一元一次方程 篇1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 =9,则  =           ;如果 2 =9,则  =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 、 互为相反数则 )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 ,则(      )

  A、 , 互为倒数   B、 , 互为相反数    C、 , 都是0    D、 , 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