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通用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亦、妆”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西湖的景色美
1.播放一两句《白蛇传》的主题曲《千年等一回》。
2.教师:大家知道这首歌唱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吗?(西湖)
3.教师:对!西湖景色十分优美,大家看。(展示图片资料)
二、品味诗句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音,读通句子。
2.介绍诗人。(课件出示)
3.强调生字字音。(课件出示)
4.全班一起读一读。
5.全班默读全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6.集体反馈。(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要是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很适合。)(板书:晴好雨奇)
三、体会全诗的意境美
1.过渡:诗的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美在诗情画意。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景象?请听老师朗诵,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用最美的语言将你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来。
3.:大家形容的画面都很美好,诗人苏轼也分别从晴天和雨天两个时候描写了西湖,体现的却是同一个主题——美。(板书:美)
四、感悟诗人的诗情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2课前准备:1、西湖风景图片。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课前准备:1、西湖风景图片。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 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 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通用1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1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