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00字

时间:2025-04-05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00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说的。这句名言是我的座右铭,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就是今年的运动会。当时我要去跑400米,听说别的班的运动员一个比一个快,我经常坐在椅子上思考如何在比赛中击败强敌得第一的方法。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翻书时看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一个想法在我脑中闪过,对了,我为什么不去运动呢?于是我每天早上都会在院子里跑20分钟步,除此之外每天放学后我还会去郑州大学跑步半个小时。就这样一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当时我是闭着眼睛跑的,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让我没有丝毫的疲惫。没想到那次比赛我超常发挥了,不但进入了决赛,还超过了很多对手得了个第二名,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还大大鼓舞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更有信心在下一次的运动会争夺第一。

查看全文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00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对这句名言印象深刻。这句名言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有一次在暑假的时候我妈妈去书店买书,一次给我买了一大堆书,说是让我在暑假的时候看,我随便拿了一本书,《格林童话》。一看就看得入迷了,甚至忘了吃,忘了睡,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儿在寒冷的冬天,卖火柴。都没有人买他的火柴。最后小姑娘蹲在墙角擦着一根火柴,笑着冻死了!这个故事我一遍又一遍的看,一遍又遍的哭,令我非常感动。

查看全文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00字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它像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在夜里时时照着我前行;它像我学习之舟上的一张涨载满风的帆,时时为我鼓劲加油;它像我生活中的挚友,时时激励着我前进。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考试,我考了98分,当时欣喜若狂,我很满意这个分数,满心期待着获得全班第一名的荣耀。可是,当我得知自己只排第四名时,一直闷闷不乐,十分沮丧,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妈妈知道这件事后,耐心地开导我说:“孩子,不要伤心了,你必须重拾信心,从失败中走出来,我觉得你能考这个分数已经很出色了。人生处处是风浪,如果你不前进,别人就会超过你。经得起挫折,勇敢地战胜困难,才是一个坚强的人。常言道:“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查看全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句名言的启示400字

  世间读书者多如牛毛,但真正懂得如何读、怎样读的人却屈指可数。而作为我读书的座右铭的一句格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这是一句布满哲理的格言,使我明白了读书的真谛并启发了我如何去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就是说一个人在登山要想领略山顶上那无限的风光就需要奋力向前,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攀登,就一定能到达那风光无限好的顶峰。读书就如同登山一样需要同样的精神。登山有路,但书山是没有路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勤而不倦我们就能找到那通向书山的道路。

  “学海无崖苦作舟”,这就是说在茫茫无边的学海中遨游需要以苦为舟。苦并不是叫你要去吃苦,而是以勤苦去磨练、去建立那一条可以驶向知识海洋的辛勤之舟。在那里有我们精神的粮食,有我们品行的陶治,更有我们做人的指导,谁能以苦作舟谁就能驶进那一片布满人类聪明的知识海洋,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享用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大餐。作文

查看全文

名言的启示作文400字

  这世界上,有许多名人留下了许多名言,有哪些名言给过你启示?描写一下吧。下面一起随第一范文网小编欣赏一下名言的启示范文吧!

名言的启示范文篇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终会有尽头,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还重,活的有价值;如果为私利奔忙,或无所作为,就比鸿毛还轻,活的毫无价值所言。

  时间洗不去罪名,会让它留在身上,带着它一起沉没于世间。若人的一生只为了自己,而不折手段,自己却什么也没做就消失在这里,我们也只会以为死了一只小小的蚂蚁那么简单罢了。

  有些人就不一样,他们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效劳,真心待人,他们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尊重他们,待他们离去之时,也会同样散发光彩。

  如果希望能活得更有价值,就必须有所为,难道要默默无闻的过一辈子吗?那样也没有人会注意你,没有人会知道你是生是死。

  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人生的价值,有的可贵,有的就没有意义。

  就算我们被欺骗,无从知晓他们所做的坏事,但凡是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还是会心有余辜,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他们人生的价值从何而来?

  好人有好报,这虽然不是很肯定但坏人就一定没有好下场,相信那些人都会被人民国家抛弃,后悔一生,直到离世也不会有人给他们送行。所以才会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对待。

名言的启示范文篇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说的。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