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案

时间:2025-04-05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精选2篇)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篇1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题: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查看全文

《一剪梅》译文(精选4篇)

《一剪梅》译文 篇1

  一 剪 梅 作者:李清照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2003/03/23

《一剪梅》译文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查看全文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题答案(精选2篇)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题答案 篇1

  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或“化虚为实”)(2分)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2分)

  ②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2分)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逝,人生易老的感叹。(2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题答案 篇2

  鉴赏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查看全文

12一剪梅(通用11篇)

12一剪梅 篇1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2一剪梅 篇2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文句品味音韵美、赏析意境美

  2.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展示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查看全文

一剪梅(精选8篇)

一剪梅 篇1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剪梅 篇2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文句品味音韵美、赏析意境美

  2.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展示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查看全文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题: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