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平舌音(栽 zāi 葱 cōng)
翘舌音(朱 zhū)
前鼻音(殿 diàn)
后鼻音(廊 láng 爽 shuǎng 葱 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南海市大沥区城区小学 彭庆甜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南海市大沥区城区小学 彭庆甜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7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 篇1
一、课前谈话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积累的很多诗句都描写了我们祖国的无限风光,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读诗句,你来猜景点。
二、引入新课
1、颐和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颐和园看一看。
2、[指课题]
师:“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特别要注意左边的笔顺,按从上往下的顺序写,右边是“页”字。“颐”什么意思?“颐”是保养的意思。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抓脉络
1、师:作者把自己在颐和园的游玩都记了下来,就是游记。既是游记,一定会告诉你他游览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画下来。
指名回答。
2、作者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这是一篇游记最主要的部分。那这篇游记还写了什么?(开头和结尾)开头写它是个美丽的公园,(板书:美丽)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结尾呢?又写它的美景说不尽,(板书:美景说不尽)与开头的美丽相呼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
2、我们把刚才读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3、指名朗读
颐和园究竟美在哪呢?下面我们就循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赏。
四、漫步“长廊”
1、进了大门,绕过大殿,我们来到颐和园里有名的——【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