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课文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和平板书)
2、我们看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战争板书)
3、这篇课文是雷利写个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讲了什么?
4、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感情;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与、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深刻含义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并发出得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2)、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争。
(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战争中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遮掩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新闻,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利比亚战况视频)。看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但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我们一样。有许多地区的孩子他们生活的上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聆听一个中国孩子对战争发出的呼声。
二、复习旧知,明呼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在雷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他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雷利的父亲在一次维和行动中牺牲了)
三、新授,了解爸爸
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书信,信中包含着雷利对爸爸的崇敬与深深的怀念。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爸爸的句子,读一读,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⑴“精通四国语言,优秀的经济学硕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19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问:“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他的爸爸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过渡:失去爸爸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失去爸爸的悲痛呢?
(二)合作学习,感悟“失父之痛”
1、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文字片)。
①默读课文2—4自然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我”的失父之痛,画出有关语句多读一读,并想想,“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②小组合作讨论上述问题。
2、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讨论
3、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学生找出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谈理解,说感受都行。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同时,顺势而导,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引导点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2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 .11 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通用9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 .11 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