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案

时间:2025-04-05

野 望(精选6篇)

野 望 篇1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野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野望》阅读原文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阅读题目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

  1、 “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查看全文

野 望(精选4篇)

野 望 篇1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查看全文

野 望

 王绩  

查看全文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野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野望》阅读原文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野望》阅读题目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野望》阅读答案

  ⑴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⑵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