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精选12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夜书所见》教案(精选12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夜书所见教案(精选14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通用15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夜书所见》教案(通用12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夜书所见》教案(精选21篇)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一、介绍作者
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曾认识过许多著名的诗人,你知道那些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南宋诗人,他叫叶绍翁。
二、示题释题:
要真正认识一位诗人,我们最好从他的诗来入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题目叫——
生齐:夜书所见。
题目只有短短四个字,题中告诉我们些什么?
夜——晚上
书——写
(师:这样的诗题还有很多,比如望湖楼醉书、书湖阴先生壁等)
所见——诗人看见的景物。
三、初读古诗。
1、诗人看见了些什么景物呢?我们先来听一位老师来读这首诗吧。
听读古诗。
他读得好吗?谁也想这样来读读诗?指名一两位学生来读诗。
2、学词。
读以下词
萧萧 梧叶 寒声 促织 篱落
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促织——看图片,介绍过去捉蛐蛐斗蛐蛐是农家孩子常常玩的游戏。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四、细读古诗
1、读第一大句,既然作者写所见,在这句里,作者见到了些什么?(板书见)
梧叶,说说这时候梧叶应该什么样子?(黄了,落下来了等等)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秋天到了。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秋天?
生l:因为有秋风。
这句诗中还有哪些词写到秋风?
萧萧。
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只要是风声就可以用萧萧吗?
秋天的夹杂着落叶之声的风声,古人才用萧萧两字来形容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