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教案(通用12篇)
《杨柳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4、通过学习歌曲《杨柳青》,感受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创编歌词,由感受歌曲的立意转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初听歌曲
思考:歌曲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方言、速度、情绪)
2、介绍江苏地域及方言特点:
“吴侬软语”
3、再听歌曲
思考:你能听懂歌曲中的哪些歌词
4、引出并学唱最后一句“杨柳叶子”
要求:“软”、各歌词之间的时值长短
5、揭题《杨柳青》,介绍曲牌形式
二、教学歌曲
1、听全曲
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实词与衬词)
2、思考: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衬词?
(能使歌曲更加活泼轻快,更加能体现江苏民歌的特点,方言演唱的衬词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是江苏民歌)。
(一)第一部分
1、听第一乐句
思考:歌曲中方言的唱腔咬字与我们平时的普通话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2、学唱第一乐句
跟唱法,师生接龙
3、听第二乐句,找方言咬字
4、学唱第二乐句
5、完整演唱第一二乐句
在正确的“软语”基础上注意歌词特点
歌曲《杨柳青》说课稿(精选4篇)
歌曲《杨柳青》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打击乐《杨柳青》教后反思(精选2篇)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打击乐《杨柳青》教后反思 篇1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打击乐《杨柳青》教后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师应以幼儿发展为主,每个活动都要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幼儿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交往渗透其中。”诠释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体验、探究还是交往,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打击乐《杨柳青》活动中,我尝试着让幼儿去探究、去体验,而不是往常的教师就是知识和真理的拥有者和代言人,幼儿只是是等待给予的无知的接受者,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结论,忽视了幼儿获得结果的过程。
活动环节一,我运用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巩固以往接触过的节奏型,既富游戏性,又具挑战性。环节二,我让幼儿尝试看节奏谱打节奏:“你能看懂它们的意思吗?”激发了幼儿尝试和探究的欲望。在比较中幼儿获得了正确的打节奏的方法。接下来的合着乐曲打节奏既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又让幼儿尝试与乐曲保持速度一致。环节三,看乐曲图谱和节奏图谱为乐曲打节奏,既环节二又有了提升,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数字。”“有刚刚打的节奏图。”在幼儿的交流议论中,他们知道了,整张图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乐谱,另一部分是节奏谱。这为以后的打击乐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基础。接着我清唱乐谱,幼儿打节奏,这个过程中,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老师哼唱的就是刚刚播放的乐曲,这时切入活动的名称会让幼儿感到兴奋,更提升他们参与活动的乐趣。环节四:让幼儿讨论配器的方案。在讨论中用小乐器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让幼儿感受乐器所发出的美妙的声音,也让幼儿体验被肯定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当然,整个活动中,教师也不是随孩子感觉走,而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作适时的,灵活的推动与提升。虽然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还没能运用到小乐器,但他们会很期待下一次的活动,因为整个配器方案纸又他们讨论决定的,尝试与验证使他们的期待。
大班创编节奏:杨柳青
一、教学目标:
1.在幼儿熟悉掌握乐曲旋律、节奏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各种节奏型来进行演奏。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创作活动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节奏型卡片,打击乐器人手一份。
三、教学过程:
(一)在《杨柳青》的音乐伴奏下,幼儿根据音乐按节奏自由舞蹈,要求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来。
(二)游戏“看谁拍得好”老师出示几张节奏型卡片。如 x | 要求幼儿看卡片用拍手、拍腿或跺脚动作正确地拍出来。
(三)游戏“看谁编得好”。出示 x |x | x x | x —|的节奏卡片,引导幼儿编出与该节奏型相符合的语言节奏来。如:小蜜蜂|花蝴蝶|飞来|了—|,长鼻子|长鼻子|卷起|来—|
(四)根据音乐《杨柳青》创编新节奏
1.欣赏音乐,让幼儿回忆乐曲名称、旋律。
提问:
1) 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
2) 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怎么样?
3) 这段音乐是几拍子的?
2.欣赏音乐,随音乐拍手来感知音乐的旋律与乐句。
3.创编新节奏
师:“如果你来给这段音乐伴奏,你想给它配上什么节奏来演奏呢?”
放音乐,让幼儿自由创编,也可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节奏来演奏的?”
老师逐句哼唱,幼儿自由创编出各种节奏型,老师在黑板上作记录。
师:“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全体幼儿看黑板上的节奏型,一一练习。
大班艺术教案杨柳青(通用8篇)
大班艺术教案杨柳青 篇1
教学目标
能在“11 1”处为乐曲伴奏。
能听辩出乐曲主题出现的次数及音乐的情绪、结构、速度等变化,并用动作区分乐段的变化。
了解笙、琵琶、二胡、笛子的演奏方法及音色,能听辨出一二乐段的演奏乐器,并能跟音乐模仿演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主题和音乐的结构、音色变化等。
难点:用动作表现主题音乐,听辨乐器。
教学过程:
一、用动作区分乐段。
欣赏A乐段
熟悉主题音乐
在“11 1”处为歌曲伴奏。
师唱谱(主题音乐),拍节奏,生听辨老师加入了什么节奏?加了几个?在哪里加入的?
师再唱谱,生试着加入拍手。(唱的歌谱由后半句变成完整的主题音乐,速度由慢到快,生仔细听辨,在11 1处拍手)
师哼唱主题音乐,学生试着加入拍手。(老师仍然是由慢到快,让学生能在音乐中找到11 1,并拍手)
播放音乐,学生在11 1处拍手。
(设计理念:在处理这一难点时我运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由慢到快,由听辨教师的唱谱到欣赏音乐,难度逐渐变大。)
在主题前两句加入动作
师哼唱主题音乐,在刚才拍手的基础上加入动作。生仔细看加入了什么动作?加了几个?
师再哼唱主题音乐的前两句,生跟老师做动作,用心感受我们为什么加了两个摇手的动作,而不是三个?(让学生体会是一个乐句加一次)
师再完整哼唱主题音乐,生跟音乐做动作。(师由慢到快哼唱,生听辨,做出摇手和拍手的动作)
播放主题音乐,生跟音乐做动作。
中班音乐《杨柳青》(精选4篇)
中班音乐《杨柳青》 篇1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杨柳青》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旋律,熟悉掌握乐曲的节奏特点。
2、引导幼儿听辨不同的节奏型,并用拍手动作表示。
3、学习看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互相配合的习惯及爱护乐器的习惯。教学准备节奏谱;春景图;乐曲录音;乐器。教学重点与难点看指挥进行乐器演奏。教学方法与手段练习巩固法;乐器辅助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开始部分。
1、弹奏《拍手点头组合》音乐。
2、弹奏歌曲《好朋友》。要求幼儿听辨前奏、间奏,并在间奏处表演相应动作。
听音乐做拍手点头的律动。
复习学过的歌曲,并练习间奏处拍手。通过复习,巩固学习过的几种节奏,并能用动作来表现节奏。二、引出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内容。
1、介绍乐曲的主题。
出示春景图,“我们来听一首新歌,名字叫《杨柳青》。”
2、讲解画面内容:春天,柳枝、燕子、鸭子、鱼。欣赏、感受乐曲表现的画面。用春天的美景及画面来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画面。三、感受学习乐曲的节奏。
1、组织幼儿熟悉掌握乐曲的节奏特点。
2、出示节奏谱,带领幼儿学习几种节奏型。
(1)x-|x-|;
(2)||;
(3)| x|。
3、引导幼儿完整地合着音乐拍出各种节奏型。
跟着音乐拍手打节奏。
看节奏谱,进行各种节奏型的练习。引导幼儿感受、熟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听辨不同的节奏型。四、乐器演奏。
1、分组看指挥空手练习(放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