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教案(精选14篇)
《牙齿》教案 篇1
主题的由来
班中的幼儿不会正确使用牙齿进行咀嚼;进餐后不能主动漱口需教师提醒,在牙齿检查中班中个别幼儿有龋齿。
活动目标
1、了解牙齿的结构学会正确咀嚼
2、让幼儿了解龋齿的形成原因、幼儿学习网危害、掌握保护牙齿的常识,知道牙齿的功能及与健康的关系。
3、使幼儿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饭后漱口和每天早晚要刷牙的好习惯。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问题板块
教师提出的问题:
1、牙齿都能干什么用?
2、缺了牙齿会怎样?
3、牙齿变黑、牙齿上的洞洞是怎么产生的?
幼儿的疑问:
1、为什么不刷牙,牙就会出现洞洞呢?
2、“虫牙”是牙齿上长虫了吗?
3、怎样牙齿才会又白又亮?
大墙:
和幼儿共同创设牙齿的墙饰。
小墙:
1、盥洗室:粘贴小狗刷牙的图片
2、画上牙、下牙的图片供幼儿练习刷上、下牙的方法。
3、粘贴小朋友正确与错误的刷牙图片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刷牙的正确方法
图书区:
1、增设相关的图书图片
2、投放保护牙齿的歌曲、儿歌及相关的故事
表演区:
增设牙齿的头饰及相关的儿歌
自然角:
增设浸泡在醋里的蛋壳和没浸泡在醋里的蛋壳。
美工区:
增设相关的图画纸让幼儿练习画牙刷和牙膏
科学区:
增设牙齿的模型及牙刷供幼儿练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家园合作
1、请家长给每名幼儿带一把小牙刷供幼儿在园中练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关于牙齿的健康教案范文(精选2篇)
关于牙齿的健康教案范文 篇1
设计思路:
幼儿对牙齿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园夜托班老师及家长的反映,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刷牙,即使刷也很随意。缺乏保护牙齿的意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目标:
1、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经验准备:
听过故事〈小熊拔牙〉,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讲述。
材料准备:
1、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2.牙齿模型、牙膏、杯子、镜子、每人各一个,牙刷每人两把。
3.老师:抹上黑芝麻糊的牙齿模型两个,牙刷两把、牙膏和水杯各一个。
4.录音机、磁带、音乐〈刷牙歌〉
过程:
一.老师:“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并坐在幼儿中间。
二.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不保护牙齿有哪些坏处?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请小朋友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坏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坏牙齿,谈谈是怎样保护的)
4.老师对幼儿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小结。
三.
1.小熊说: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睡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麽办?请小朋友快来帮帮我。
《牙齿刷白白》健康教案(精选5篇)
《牙齿刷白白》健康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2、尝试沿着一条线段自上而下地画短线,初步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
3、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牙刷一把。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你们每天刷牙吗?你们是怎么样刷牙的?(告诉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
二、讲解示范。
1、教师:小朋友们,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牙刷的刷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师小结:牙刷毛短短的,直直的,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刷毛的画法。
(1)“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哭啊?”教师出示一张画好牙刷但是没有刷毛的画纸。
(2)讨论“我们来帮助小牙刷画上刷毛吧!谁有好办法?”(请幼儿上前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出来)
(3)教师示范“牙刷的刷毛要排好队,一根一根靠得紧”
(4)再请小朋友上前来画,教师给予指导:刷毛不要画得太长。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 杨老师这里有好多没有刷毛的牙刷,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添画上牙刷毛吧!
2、鼓励大胆作画,提醒幼儿注意握笔的姿势。
3、指导幼儿画牙刷毛时,要从上往下、从坐往右一根一根地画,要画得多、画得紧密。
四、引导评价
1、互相欣赏作品
2、教师:哎呀小朋友真能干,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牙刷。我们一起来刷刷牙吧。(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天天刷牙好》或者做《我爱刷牙》的音乐律动
我爱牙齿教案(精选2篇)
我爱牙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换牙这一生理现象,形成正确的保护牙齿的习惯。
2.感受牙齿的健康与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拥有健康牙齿的基本方法。
3.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形成保护牙齿的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我换牙了
教学重点:了解换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换牙现象。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教科书第23页的东东、兰兰对话图编排小品,准备关于孩子们换牙时的各种做法的图片。
2.学生调查有关乳牙、恒牙的知识。
活动过程
1.小品导入。
(1)由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东东和兰兰,表演教科书第23页的东东、兰兰对话图的情景。
(2)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也掉牙了吗?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掉牙的趣事。
2.师生共同探究。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的爷爷奶奶也掉牙。他们掉的牙和你们掉的牙是一样的吗?
(2)小小辩论会: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观点分组,然后进行小型辩论会。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控制会场秩序。
(3)教师归纳小结:你们掉的是乳牙,过段时间会长出新的牙齿;爷爷奶奶掉的是恒牙,掉了可就长不出新牙了。
3.看图辨析。
(1)教师:换牙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在换牙的时候,每颗牙齿都很“娇气”,一不小心就会损坏牙齿。
(2)教师出示关于孩子们换牙时的各种做法的图片(可以与教科书第23页下面四幅图相似,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其他的图),让学生辨别:换牙时的这些做法对吗?
最后一颗牙齿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后一颗牙齿是一篇不错的阅读试题,也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考的阅读试题之一,我们要认真对待好中考阅读题。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后一颗牙齿》阅读题目,以供大家阅读。
《最后一颗牙齿》阅读原文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过来帮忙看孩子。母亲63岁,长年的农活劳累使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背有些驼,耳朵有些背,牙齿也掉了多半。
刚来时,对母亲的“教育”很是费了一番脑筋。母亲在老家带过哥哥家的几个孩子,所以在带孩子的问题上颇有自己的一套,这反而更增加了我教导的难度,好比在一张画过野菊花的纸上再画牡丹,颠覆的难度可想而知。
比如母亲经常会用嘴尝试奶粉的温度,用大人的脸盆先孩子的尿布,嚼食品喂孩子等等,我制止时,母亲总是笑着说:“自己的孩子我不嫌!”我哭笑不得:“不是你嫌不嫌的问题,而是大人的口腔和脸盆带有很多细菌,不卫生,这样对孩子不好。”母亲瞪着眼说:“大人怎么不卫生了?我带了两代孩子,都是这么照顾的,也都长得挺好啊。”我不耐烦地扬着手中的书说:“这是科学喂养,书上都有,有空的时候你也看看。”母亲看了看我手中的书,又看看我的脸色,不知是屈服于书本还是屈服于我的脸色,不做声了。
母亲岁数大了,便有些唠叨。我扒开尿布查孩子的粪便有无异味时,她便会说:“我最近有些便秘。”我查看孩子的耳屎是否正常时,她便会说:“我最近的耳朵越来越背了。”我扒开孩子的小嘴查看长没长牙齿时,她便会说:“我又有两颗牙齿松动了。”……说得多了,我便不耐烦地说:“等有空我带你去医院看看!”母亲又摇头又摆手:“不用不用,这都是老年常见病,花那冤枉钱干啥!”
一些坏习惯伤害孩子的牙齿
常喝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会导致牙齿表面产生菌斑,进而严重的会引起龋损,破坏牙组织。在我们的口腔中,存在着300多种细菌,这些细菌中,有的是有益的,也有对我们不利的。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会在一种平衡的环境下相安无事。但软饮料中的碳酸、柠檬酸等成分,会改变口腔的环境,进而导致病变的发生一,我们称之为 “脱矿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牙釉质表面最开始会出现白色斑,进而演变为褐色斑,然后就是严重的病变,即龋损。
矫正方法:
1、宝宝要是喝水,就递给白开水,而非饮料。
2、妈妈尽量不买碳酸饮料回家,家中没有。
3、偶尔因为过节、过生日要喝时,给宝宝控制量,一天不要超过2杯。
吮指
儿科专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安全和温暖是婴儿所要求的。因此在婴儿刚出生时,当脑与其他感觉器官的通道尚未发育成熟日寸,婴儿常吸吮手指。所以认为在婴儿的一定发育阶段,吮指是完全正常的,一般在2岁末会自动消失,1岁半以前可不必破除吮指习惯。
3岁前有吮指习惯的儿童,其错合大多限制在牙弓的前段,而且是暂时的,只要不再继续吮指,畸形会自动消失。
吮指习惯超过3岁半,牙颌畸形的恒久性将明显增加。如果习惯延长到混合牙列时期(6~12岁),则可能发生永久性畸形。因此必须及时干预矫治。
矫正方法:
1、父母应培养儿童积极参与正当游戏,转移儿童注意力。
2、要给予儿童较多的爱护及关怀,减少其不安与孤独感。
3、对于那些发生时间不久、持续时间不长的不良习惯,对儿童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再加上父母的引导和提醒,既可很快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