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教案

时间:2025-04-05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通用3篇)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 篇1

  中考专题复习

  ——修辞方法(下)

  江苏省高淳县德圣中学  李翠明

  11、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

  12、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4、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50~80。

查看全文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案设计(通用6篇)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案设计 篇1

  纪勇 董吾达  

  ------------------------------------------------------------

  【自读导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方,它在准确把握了它的秘诀的人们嘴中、手上会幻化出无数奇妙的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传情达意效果。

  谁不希望掌握语言的魔杖,点化出精彩非凡的语言之花呢?要掌握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个“大师”: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修辞”,一个是“磨练”。“积累”使我们充实库房,柴米油盐等原料丰富,才能烹调出美味佳肴;“修辞”教给我们“烹调”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则必须靠“磨练”。“积累”靠坚持,“磨练”要路径,“修辞”就是我们坚持磨练的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现代语言学大师的张志公先生是怎样解释的呢?他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他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怎样说的?他的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读他的文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解说:这个导言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由语言的奇妙引出话题,暗示修辞是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而语言又是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借此调动学习修辞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奠定学习基础。第二,提出三个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暗示学习方法:“从什么角度说”,暗含比较的意思,学习中要参考以前的积累和其他学者的说法,从中找出角度;“怎样说”,指出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前后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有什么启示”,告诉我们学习时要运用联想,调动语言积累,填补文章“空白”或充实例证材料。)

查看全文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精选10篇)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篇1

  (2003-01-02 10:51:26)

  张志公

  我们都知道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但是,修辞是不是仅仅指这些?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仔细阅读本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

  自读本文,要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在平时的语言实践中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选自《张志公文集》第2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张志公(1918—1997),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比如说,有个小孩很灵敏,很好玩,我很喜欢他。要把我对他的印象说出来,用什么词儿呢?用“灵”“机灵”“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儿”?或者用一般常说的“聪明”?这就有个选择,从中选一个最足以表示我对他的印象的说法。说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可以说“这个小孩真聪明”,也可以说“这个小孩真不笨”,这又有所选择。“他心灵手巧,样样都行”,这句话很整齐;“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这句话不像上一句四个字四个字的,不整齐,但是也可以,也不错。我们可以很平实地说出对一个孩子的印象,“他举止动作活泼灵敏”,也可以打个比方,“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这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从用词到说一句话、一段话,这里边可以选择的方面很多很多。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上面举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关重要的话。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很重要,应该具有这种能力。

查看全文

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查看全文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案

          

【课  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  型】复习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查看全文

修辞与仿句试题浅说

[考点透视]
修辞部分的考查,近年来单独考查的不多,有时与句子的连贯结合在一起考,有时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考 ,有时在阅读分析中考。
 仿写题是各地中考试题中常考到的一个能力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能“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仿写题以此为依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它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提供的条件而模仿写作。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有一定的综合性。命题角度主要有:
①仿照原文的句式另写句子(包括补写、续写、改写)。
②仿照原文所用的修辞手法另写句子。
③根据所提供的文段另写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气顺畅,语境和谐。
④仿照范句,选择某一事物,创设情境,另写句子,表达思想感情或托物寓意或阐发哲理。
   其基本要求是:内容要协调一致,不能雷同,要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应考策略]   
    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是形似质新形神兼备。所谓“形似”重在“模仿”,涉及到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协调、想像的丰富合理、大胆的创新等诸多因素;所谓“质新”意在“创新”,“质新”为考生营造了想像的空间,体现了创新的原则;所谓“形神兼备”即综合仿写要体现文字表达与语意语境的和谐统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