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通用17篇)
《浣溪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
1、朗读词
注意停顿和节奏
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浣溪沙》教案(通用12篇)
《浣溪沙》教案 篇1
教学建议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浣溪沙(精选13篇)
浣溪沙 篇1
晏殊
浣溪沙 篇2
泸教版《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江城子》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泸教版《浣溪沙》ppt课件
《浣溪沙》课件
《汉江临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浣溪沙》课件
浣溪沙 篇3教学内容:《浣溪沙》(晏殊)、《江城子》(苏轼)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志。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
2、词中所表现的情志。
教学难点:“词”的有关知识(婉约词和豪放词)。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抽背古诗词。
二、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名。本节课我们来欣赏两首宋词。
三、知识链接:
1、词,又称“长短句”。是一种配乐可唱的诗体。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宋时鼎盛。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少于58字)、中调(59---91字)、长调(多于91字)。
2、诗词的欣赏方法:
熟读诗歌懂大意,
关键词句细分析。
发挥联想想画面,
把握情感知寓意。
四、教学《浣溪沙》。
1、把握该词的感情,指导学生朗读。
2、作家作品: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初期著名词人。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他工诗文,尤善词。其词擅长小令,内容狭窄,多写春花秋月的闲愁。词风和婉明丽,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的答案(通用15篇)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的答案 篇1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和练习。这篇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6.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评分意见: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分。
7.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的答案 篇2小鸟
学习《浣溪沙》
1、指名朗读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3、《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浣溪沙》译文(精选16篇)
《浣溪沙》译文 篇1
浣 溪 沙 作者:晏殊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2002/11/10
《浣溪沙》译文 篇2教学目的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泸教版《浣溪沙》教案(精选17篇)
泸教版《浣溪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