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闻系毕业论文选题
1、比较研究天气预报的报道变化(至少对两种报纸进行定量统计。重点分析标题与写作的特点)
2、新闻标题效果谈(至少对两种报纸的同类报道进行比较,并做定量统计,所选标题要具有代表性,并分别分析实题与虚题的运用)
3、导语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用实例说话)
4、谈批评报道的选择艺术
6、 论报告文学的衰退与调查报告的兴盛。
7、公共领域理论与大众传播
8、市民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
9、舆论监督与中国新闻改革(提倡做个案研究)
10、网络新闻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
11、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种种——有偿新闻、客观真实、新闻与经营、与公共关系业的关系
12、 美国新闻界的现象——公民新闻运动、多元化问题、政府公共关系与新闻界
12、 美国新闻界的现象——公民新闻运动、多元化问题、政府公共关系与新闻界
13、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或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
14、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15、 某一电视栏目(诸如《新闻联播》、《同一首歌》、《艺术人生》、《交叉点》或其它自己有兴趣的栏目)的传播学分析
16、 fans(发烧友、影视迷)的文化研究
17、 关于网吧与青少年的研究
18、 网络媒体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19、 新闻网站言论频道研究
20、 新京报新闻报道策划特色与机制研究
对选择21----25这几个题目的同学的要求:本人有相当的观片或观剧数量,并有相关的影像资源。
21、都市电影(我列出的是个范围,具体题目自拟)
新闻系毕业论文:媒体融合发展
一、大数据引领“互联网+”时代
我国网民达到了7亿,超过美、日两国总和,且在持续增长。伴随着科技发展,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互联网正在重塑国人的生活方式。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概念一时间称为社会各界追捧的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被定义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互联网+”的水到渠成,不得不依赖于对大数据资源的开发。经过十几年来的积累,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乃至全社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遍布各行各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数据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数据的生产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被互联网记录,形成数字化的集合,数据的积累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通过海量的信息归纳,智能的筛选和分析,大数据在当今社会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各行各业无不重视数据的应用,数据分析可以生成精确的结果,从而指导生产、发展;其次,一二十年前,互联网技术尚未成熟,也并不普及,抽样式的统计并不十分可观、全面,而现在每一个数据点都可以轻松捕捉到;第三、我们无需大费周折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利用数据的统计相关性就可实现,并且这些相关性的统计不再需要科学或者统计的模型。
试论电话连线新闻报道的话轮范文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历来探讨甚多。它们在古代文论中的含义,虽不乏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电话连线新闻报道的话轮。
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别,这或因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说颇欠贯通。证之以文献,境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又是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境界也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学作品写出的有意蕴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写自然山水以见人生。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又有用意境一词而言它者。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本文力图具体辨析讨论之。
《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境界一词出现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北魏昙摩流支译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梁僧伽婆罗等译有《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新闻传播学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1. james e. grunig.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iabc research foundation, 1992.
2. john a. pearce, ii, richard b. robinson.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 jr, chicago: irwin, 1997.
3. la grunig.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constituencies on a global scale [j],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2.
4. na hart, m beard.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 macmillan, 1995.
5. p winner, kogan page.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m]. london, 1993.
6. steven fink,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management association.
7.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32)
8.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3)
9.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10.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
1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1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1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15.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从电视新闻报道看当今电视新闻写作的传播优势的论文
摘要 单纯的画面其含义往往是游移和模糊的,往往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电视新闻还必须借助文字和语言才能达到其准确和清晰,最终完成叙事的功能。只有在这时,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突显了出来,由于写作的介入,画面多义性得到了准确的解释和清晰的界定,受众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对电视画面中提供的新闻真实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判断,并随之进入意味深长的思考。
关键词 电视画面叙事 电视新闻写作
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人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这样。电视新闻符号无疑就有了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面:一则是它的能指,二则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传播载体类型,并通过这些不同的类型将我们需要表达的理念、意念和概念准确地传送到受众那里,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电视新闻之所以与报纸、广播这样的传媒有相当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动的画面,或者说是用流动的图像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报纸虽有图像,但它是静止的。缺乏“活力”的;广播虽有声音,但它却没有图像优势。所以说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最骄傲,最有特色的优势。不仅如此,还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活动的画面,始终给人一种现场感,并且给人提供一种选择性和多义性的提示,所以,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出这一优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在消费者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愤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用报媒和电视来报道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不是说报纸就不能让受众感受到这种真实,关键在于,活动的画面,具有报纸所无法具有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即使是报道中所拍的画面是几个月以前的“新闻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饼馅又拿出来制作“新月饼”的画面,就给人以一种很强的现场冲击力,而这种现场感受在报媒和广播的同类报道时是不容易在受众的感觉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活动画面的播出,是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同时也说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是准确的和到位的。由于这一特性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在把握时态时,必须始终踏着进行时的步伐,必须使播出的新闻画面与观众的收看同步,即始终要强调时效性,千方百计“缩短”典型新闻的时空距离与观众收看时的心理距离。
新闻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l】阿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I.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加】.麦克卢汉精粹【MI.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
【4】桂敬一【日】.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
【5】杰克·富勒【美】.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罗杰·费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
【7】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9
【8】马克·波斯特【美】.信息方式【MI.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9
【9】萨尔坦·科马里【美】.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姚坤何卫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10】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伊丽莎白切尔【英】.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2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J.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