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精选5篇)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1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教案
素 材
“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
“五四”是中国历史、精神史的一个象征性时刻,一个意义超载的、被过度文本化的事件。它是一个神话。作为神话的“五四”,具有强大的话语生产性,具有不断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不断地通过回溯到“五四”这个巨大的意义源泉而获得自身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后世进行自我理解的某种尺度,打开新的历史实践的思想资源——尽管对“五四”的阐释并不一定总是正面的。
毫无疑问,“五四”的确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原点。作为一个历史开裂的标志性时刻,中国通过重新理解自身传统与“外在”世界,而进入自己独特的现代形态。当代中国仍处在这一巨大的精神后果之中,并以种种方式延续着“五四”的性格基因。事实上,这也是“五四”被神话化的内在原因和历史根源——正因其开启历史的创世纪性质造就了它的神圣性,以至于后世往往、甚至只能通过乞灵于它来获取自身的历史合法性。而这一过程又进一步强化了“五四”的神圣性。所以,“五四”始终是建构历史的积极因素,它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当代史的众多思想史论争中。对当代现实的判断也往往总是和“五四”有关,或习惯于拿“五四”说事——那些关于当代问题的诊断总是要被归结到“五四”的根源上去,这似乎已成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论辩策略。
从这一意义上说,“五四”是被不断创造出来的,“五四”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
神话化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对“五四”本身的窄化,即通过对它的某一部分刻意强调,建立一种特定的历史叙述。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亲历者的记忆,但事实上那些亲历者的记忆并不总是可靠的,这倒并不是说他们故意说谎,而是说,个人记忆往往先在地已经被各种意识形态所修改,或为记忆者顽强的个人愿望所过滤。记忆总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的机制和特定的历史情境与观念氛围有关。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案(精选2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案 篇1
一、基础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 :
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通用2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篇1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新青年》的诞生
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联系讲解
史料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举例分析
历史比较
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问题探究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精选2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
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新文化运动(通用17篇)
新文化运动 篇1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序号:9
课题
10 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备 课 人 审 核 人 备课时间 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上课时间 课时数1
学 案 内 容
学习随笔 (教法、学法) 一、 检查预习(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和_______两面大旗,以_______杂志为主要阵地。2、《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________。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篇论文。二、自学指导1:快速阅读课本第三、四段,回答下列问题: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教师点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 自学指导2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题:1、 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新文化运动(精选12篇)
新文化运动 篇1
第21课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