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时间:2025-04-04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精选6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周坑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精选9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1

  一、基本状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精选6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周坑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通用3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1

  为了落实县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切实抓好我乡20x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轨道,作为我乡推进城镇化和持续我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现结合我乡的实际状况,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xx年,我乡继续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为指导,大力推进以“五新一好”为主要资料的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四改一整、三绿一处理”等各项建设。重点办好改水、改厕、改路、改房、环境整治五件实事,解决好农村“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确保实现“走平坦水泥路、喝县自来水、上卫生水冲厕、住整洁舒适房、用洁净能源、居绿色家园,建生态环保新村”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是抓好公路沿线村村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点的绿色家园建设;三是抓好两个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四是抓好定点“人家”幸福工程以及公路旅游景观工程;五是抓好20xx年新农村建设定点工作;六是抓好原新农村建设点的成果巩固。

  三、工作重点

  (一)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坚持突出原生态特色,打好绿色、有机品牌。一是要围绕培植以柑和绿色大米为主导产业,壮大绿色有机农业,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产业化模式经营。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生产,做到户户致富。二是要结合推进“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民科技培训计划的实施,着力抓好“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新农民培育步伐。三是要结合本地实际状况,用心推进庭院经济、务工经济、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等,努力提高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

查看全文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XX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查看全文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按照三委办[]34号通知精神,我乡组织了新农村建设大讨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特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如下: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畜牧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村容村貌清洁农村大行动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至XX年基本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设施完备。30%的村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30%自然村道路平整通畅路面硬化,两侧绿化到位,路肩到位;村境内农田水利整治一新,沟河渠道灌排水便利,并以自然村为单位,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理场所,改变垃圾随意倾倒在沟河等处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做好“山坡、田地、庭院、市场”四篇文章。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高;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营销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剩余劳力外输内转。至XX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