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心理学情绪教案(精选2篇)

心理学情绪教案 篇1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动物也有情绪

  复习: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问题:思考?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定义: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根本属性: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关系的主观反映。

  构成要素

  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

  行为表现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情绪来表达的。

  2、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和情感的类别

  七情:佛教——喜、怒、哀、惧、爱、恶、欲。

  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

  西方学者常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二)情绪的基本状态

  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状态

  应激:危险情况下的高度紧张状态

  挫折: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

  绪状态

  四、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

查看全文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有一次,我和铁锤附近的肯德基,和以往一样铁锤自己去点餐。回来时端着可乐杯的他满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原来他想要不加冰的可乐,但是肯德基哥哥却给了他一杯加冰的。他反复的和我强调自己已经告诉他了,为什么还要往可乐里面加冰呢?

 
我劝他一次无所谓的,加冰就加冰呗!可是他好像还是不能原谅对方的工作失误,依旧生气。

接着,我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真的告诉肯德基哥哥可乐要不加冰的吗?

对呀,可是他还是给我加了冰。

你提出的要求别人就要满足是吗?

是呀!

妈 妈和你说过好多次看完书要放回到书架上面,你听了吗?

我......

妈 妈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为什么你说的话肯德基的叔叔一定要听呢?

沉默。

老师和你们说的话你们都听吗?老师告诉小朋友们要团结,可还是有小朋友们打架、抢玩具吗?

没有。

现在是晚饭时间,餐厅里的人太多了,你说了,肯德基哥哥也听到了,但是可能他溜号或者是忘记了,所以又习惯性地给你的可乐杯里面加了冰。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好像妈 妈在工作中会出现问题,写文章时候会有错别字,你也会偶尔犯错误,所以,不能只允许自己出错,不允许别人犯错。对不对?

嗯。

 
说到这时铁锤端起杯子开始喝可乐了,说明在他心里的情绪已经得以缓解,逐渐释然了。

在铁锤恼怒对方的工作失误时,如果我顺着他说“肯德基哥哥这什么工作态度呀”“工作太不认真了”这类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自己有恼怒情绪很正确,我的方式对他的情绪会起到添油加醋的作用。可是,这样即便是顺着铁锤的意思,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缓解他的情绪,不过是让他对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心生不满而已。

查看全文

面对新课程教师该补什么课系列报道之一 面对课改 教师需补心理学

申继亮 1964年生于河南,199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代表性成果有:论文《论教师教育观念》、《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主编《学科心理学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新世纪教师教育教程丛书》(华艺出版社1999年)、《教师素质论纲》(华艺出版社1999年)等;国家教委“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关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及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专长发展与促进等。

问:目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修养这个方面的话题,还没有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但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理论上来讲,心理学修养对于中小学教师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一下,强调心理学修养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我们过去培养的教师是以学科类型为主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而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我们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心理学非常必要。

问: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修养的状况如何?这种现状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吗?

答:关于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的掌握状况,我们作过一个调查。我们按照知识的功能把教师的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科类知识,主要是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本体性知识;第二类,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是关于教与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第三类,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 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第四类,一般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而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谈的心理学修养,即教师对他的教学对象、教学活动的了解、把握程度如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的准确性如何等等。我们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结果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是说,60分以下的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善。另一个调查以97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主,考察他们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平均通过率为63.2%,这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通过。加上其他相关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至少从量上来讲是非常不足的,是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相符的。所以我们一再建议,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补这一课,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理学修养。

查看全文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精选8篇)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树立同学之间主动交往的意识,经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陌生环境中也能尽快熟悉,消除陌生感。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随机应变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活动难点

  帮忙学生掌握交往的方法、技巧。

  活动准备

  1、20包七彩糖。

  2、40个写有词语的卡片。

  3、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七彩糖

  出示课题:“七彩糖”。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①参加游戏人数必须是双数;以40人为例,分成两组。

  ②每人发一张写有词语的卡片,在20人的小组里迅速找到手拿能与自己的词语组成短语的人,手拉手坐下,20个词语必须都组成10个最佳短语。比一比,两个小组哪个组用时最短。

  ③总结:最快小组,你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④组成短语的两个人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即新朋友,两人手拉手坐在一起,并读出自己组成的'短语(考验默契),读完后,给每一对合作伙伴(新朋友)发一包七彩糖。

  ⑤回答问题,分享糖果。

  红:最喜欢玩的游戏橙:最高兴的事

  黄:最喜欢的水果绿:最喜欢的书

  青:最难过得事蓝:最喜欢的动画片

  紫:最难忘的一件事

  与自己的新朋友交流完一个问题后,一起品尝与问题相对应的颜色的糖果。

  二、小小搬运工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①运物品。物品有:一捆重约10斤的书、3个装满水的纸杯、一个空大可乐瓶、一只空的大箱子、两张塑料凳。

  ②分组。一起品尝糖果的一对新朋友为一组。

查看全文

教育心理学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建造的,他在19xx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中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直到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景详细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此次课改的主要内容

1、改变课程功能 2、改革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查看全文

点亮政治课教学---心理学之光

  点亮政治课教学

                    ---------心理学之光

当前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数政政治治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其次,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