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精选8篇)
行程问题 篇1
说课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林惠贞 邮编:350112 邮箱
众所周知,未来的教育,倡导开放式学习,把学习的地点扩展到社会、网络;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导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相互应用。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依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应用美国java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第一课时的学习。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9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
因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 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速度指的是什么?怎么表示?
(2)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激发发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自学。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基本训练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练习八第5题)。
行程问题(一)
课题三:行程问题(一)(a)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准备题和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十五的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教具准备写好准备题和例3的小黑板两块,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一套.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板书题目:“张华每分钟走60米,他3分钟走多少米?”指名学生解答,教师板书算式:60×3=180(米)教师:“解答这道题时,我们用到哪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在算式下面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像这样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题,通常叫做‘行程问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在这道题里,运行的物体有几个?”(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物体运行的行程问题.”二、新课1.教学“准备题”.教师出示写好准备题的小黑板(题目下应画出表示运行的示意图).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教师:“在这道题中运行的物体有几个?他们是怎样运行的?”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来表演一下(或者用教具做演示).教师:“你们两人代表张华和李诚.我说‘走’,你们就同时从两边向对方走.大家注意他们两个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好,现在开始──走.”(两学生走,最后碰到一起.)“这就叫做‘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也叫做‘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或者‘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每走一分钟,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他们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课题四:行程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复习题和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4~8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具准备写好复习题的小黑板一块,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一套.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练习.做练习三十三的第4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看表计时.做完后,集体订正,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2.做第56页的“复习题”.教师出示写好复习题的小黑板(题目下应画出示意图).让学生自己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教师板书: (50+40)×3=90×3
=270(米) 答:两地相距270米.二、新课教师把小黑板上的复习题改成例4,同时把示意图中表示3分钟所走的路程的标志擦去,把表示两地距离的“?米”改为“270米”(如下).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人的速度,求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根据我们刚才做过的复习题,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解答?”学生:“由于两人是相对而行,每走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就缩短(50+40)米,所以只要看270米里面有几个(50+40)米,就是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教师:“根据这个思路,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解答.”做完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教师板书: 270÷(50+40)
=270÷90
=3(分) 答: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
“行程问题应用题”教学经验点滴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必须让学生明确“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行结果”等运动要素。教学时,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在同一段路上运动的方向、地点、时间和结果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调动起来了。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理解“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他们两家的距离”为例5的解法作了铺垫。
在例5的解题中,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小强走的路程+小丽走的路程=两家的距离”,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速度和”,理解“4个每粉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答方法。
行程问题
说课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林惠贞 邮编:350112 邮箱
众所周知,未来的教育,倡导开放式学习,把学习的地点扩展到社会、网络;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导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相互应用。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依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应用美国java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第一课时的学习。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9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
因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