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大多数概念,都有其客观物质意义。所以在建立新概念时,应通过具体事物感知,形象思维,尽可能从实例引入。通过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利用实例的直观形象性,使学生对概念所描述的对象有丰富的感知,而后引导学生把感知精确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讲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时,首先提出 “在坐的全体同学就形成一个集合,而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使学生对集合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印象。然后继续列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哪些能形成数学意义上的集合,从而归纳出集合的特性,使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清晰的、明确的认识。这样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阐明概念的实际意义,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学生能注意到它反映了什么实际东西,就不至于觉得概念是一个空洞的词句,从而能比较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也就更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二、揭示事物本质,理解概念
概念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处理好 “文化继承”与“意义建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教学中,仅阐明概念的实际意义是不够的,还应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概念进行全面分析,突出其主要性质,揭示其本质,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往往有缺陷,或是停留在一种朴素的阶段,认为一个量变了,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就有函数关系;或是只能背诵条文,形式地记忆,而不能抓住本质……对应法则。所以,在函数课的教学中,我先按传统的运动变化观点讲明,并把主要字句“在某个范围中取值”,“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着重强调,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从集合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使学生认识到对应法则的重要性,抓住这一本质。
三、深入比较分析,强化概念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指出: “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仍是归纳和类比。”通过归纳类比不仅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来源,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中,我尽量注意通过列表对比、图象对照等方法来区分各种概念的异同,找出共性和特性,从而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度。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注意把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概念中的相异之处,共同之点,使学生从中把握本质,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再如,在讲双曲线时,注意和椭圆进行比较,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引导学生将新的概念转化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使知识产生正迁移。通过这样类比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有一个升华,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
新概念作文及策略研究
一、新概念作文的提出
历史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需要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压抑了人的个性,缺乏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往,教师在学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教材的规定是不可更改的,伟人的语言是真理永住的,“奴性”的文化,僵固的思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教育的模式上看,基本是管制式的,上级管下级,教师管学生,是“天经地义”。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是主体,教材是“圣经”,学生是“容器”。这样的教育体制何谈创新?
语文是科学文化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传播文化、交流语言、培养人性的重任,在这不断创新的时代里,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然而,过去的语文教育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经改革仍然没有摆脱重“工具论”的思想,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从人的本性上去探讨语文教学,作文也随之教育思想的保守,变得越来越工具化了,脱离了社会背景,远离了人文精神。
我们说作文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再现,作文的价值不仅是在用语文,还是人性的自我挖潜和展示。那么回顾过去的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材轻自主、重模仿轻创造、重写实轻想象、重课内轻课外、重规范轻自由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的主动发展。有人可能问,是不是就否定了传统的作文教学了?不,而是现在对作文价值认识的角度不同了,作文不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开发想象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扬弃传统的作文方式,用新的理念去指导作文教学,其目的是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作文。
初中数学新概念课程教学反思及案例
【案例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 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