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下雪了

时间:2025-04-05

小学生写景作文:下雪了

  篇一:

  那是20xx年1月19日清晨,我一起床,就看见外面一片白茫茫的。我兴奋地顾不上吃早点,就迫不及待的跑出家门去赏雪。

  外面的世界,只见雪花仍旧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雪花落到草地上,小草就像穿上了雪白的新衣。雪花落到屋顶上,屋顶就像戴上了崭新的帽子。雪花落到地面上,地面就像盖上了厚厚的地毯。

  你看这张照片,它是摄于夏阳湖畔的人行道旁,厚厚的积雪把竹子都压得弯到了地面,昔日枝叶繁茂的蔷薇篱笆也快爬到地上了。仔细看看雪地上人们踏出的脚印,深深的印在洁白的雪地上。

  突然,我灵机一动,心想:这么厚的雪,不是可以用来堆雪人吗?我说到做到,马上上楼,拿了大大圆圆的巧克力、又粗又圆的胡萝卜和草莓下楼来。

  我先在雪地上开始了滚雪球的游戏。不一会儿一大一小两个雪球就伫立在雪地上。我让爸爸帮忙把小雪球放到大雪球的上面之后,我就开始再把巧克力、胡萝卜和草莓依次镶嵌到小雪球上面去。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小雪人就堆好了,它神气活现的站在雪地上开始发表自己的雪人演讲。我看着自己堆好的雪人,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我回头开心的观看我垒好的雪人,看久了,似乎发现这个可爱的雪人在甜蜜的微笑,也好像在热情的鼓励我,你的技术好棒啊!

  大雪仍旧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漫天飞舞着,我的手被冻红了,感到又疼又麻木,小脚冻僵了,有些不听使唤,肚子也咕咕的叫了起来,是该回家了。今天玩的可真高兴啊!我一步三回头的朝家中走去……

查看全文

二年级写景作文 :下雪了200字

  清晨,我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下雪了。

  漫步走在上学的路上,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一瞬间,大地上铺盖着雪毯。雪花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在空中跳着舞,是多么美丽动人。飘呀飘,落在了枯萎的小花、小草、庄稼、树木身上,像是盖了一层棉被。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围脖、口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鞋,一下子胖了一圈。马路上的雪变硬了,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冰坚如石。看,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高兴极了。

查看全文

二年级写景作文 :下雪了150字

  冰冰起床了,我迷迷糊糊的被妈妈叫醒了,我睁开眼一看,啊,好大的雪呀。我很快穿好衣服,来到门外,鹅毛大雪纷纷落下,大树穿上了银装,大地穿上了白白的棉袄。我伸出手,一片雪花落到我手上,我仔细一瞧雪花原来是六片花瓣,以前我总以为雪花是圆的。我走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查看全文

二年级写景作文 :下雪了250字

  太阳躲进了灰暗色的云层,灰白色的云拉开了序幕,天色越来越暗,眼看就要下雪啦!

  开始下的是小雪粒,过了一会儿小雪粒慢慢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雪越下越大,好像棉花糖,又像羽毛在天空中漫天飞舞,还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雪地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在你追我赶地进行滑雪比赛。

查看全文

二年级写景作文 :下雪了100字

  下雪啦!下雪啦!

  我早上起床,往窗外一看,哇!房顶上、大地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整个世界披上了银装。原来,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很大的雪。

查看全文

高二写景作文 :下雪了900字

  华中好久没下过雪,好不容易盼来了雪。

  下雪了真好呀!我心里想。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为何想下雪真好呀!因为,在寒假内,我整天看新闻联播,各省的麦田到处都是干旱,植物没喝过一口水,小麦渴得受不了了,也呆不下去了。心痛的老农特别焦躁往水池把水引到麦田里让小麦喝个够,不久盼望天下雪了,老农真的非常高兴的说道:今天第一次下一场大雪,下得好,我们的小麦有救了,得救了……

  我们正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不知不觉雪姑娘穿着洁白的白衣裳提着一大蓝雪悄悄的来到了人间,也悄悄地来到无边无际的渴了的小麦的庄稼盼等着雪,轻轻地把雪花散下来,正如雪姑娘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到人间好好地给人家做点好事,落到地上什么声音没有,也很静。

  正在听老师讲课的我不耐烦了,不时望了窗外,瞪大眼看见飘来的雪花下得这么大。霎时,又扭头地听讲。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外面,看到雪相差一厘米多厚,操场上白了,花园也白了,好像热心的雪姑娘看了已熟睡植物就亲手缝了大块棉被轻轻地给花园盖上,让植物睡得香,睡得甜。向花坛的周围看,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穿着满年的绿衣裳的针叶松,又披上了白色的新棉袄,是雪姑娘送给它的礼品。向远处看那幢幢的白色的高楼顶白了,看上去像幢幢的雪楼。

  至下到下午,雪下两寸多厚,在花坛的北边有个小学生正在打雪仗,玩的的热闹。有的朝同学打雪仗,有的滚小雪球,滚来滚去,雪球愈滚愈园,滚得像小车轮一样大,我好久没摸过一次雪,双手缓缓的按在雪上,厚厚的棉花好像被沉重的东西一样压薄了,感到不冷,按着好舒服,又卷着手抓快雪团城雪球在手内拿着玩。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