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小学》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课文,理解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幸福,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句,幸福是什么呢?智慧的女儿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也想请同学们自己去体会。

  (二)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潭:深的水池。

  诧异:诧,惊讶,诧异就是非常惊奇。

  消防队:救火和防火的组织。

  清澈:水清而透明。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义务:①公民或法人按法律应尽的责任。②不要报酬的。本课指责任。

  (三)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三个牧童从小主动做好事,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的事。)

  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讨论课文的结构。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讲了三个孩子修好了喷泉,砌成小井。

  第二段(第6~13自然段)讲的是三个孩子向不相识的姑娘请教什么是幸福,姑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第三段(第14~23自然段)讲了三个孩子在10年的社会实践中都弄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查看全文

小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小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利用早读等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些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民族小学特点。

  1、自由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坪坝 绒球花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绚丽多彩蝴蝶 孔雀舞 摔跤 山狸凤尾竹 摇晃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a、他们的学生来自各个民族,他们的习惯、穿戴不同;

查看全文

《小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利用早读等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些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民族小学特点。

  1、自由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坪坝 绒球花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绚丽多彩蝴蝶 孔雀舞 摔跤 山狸凤尾竹 摇晃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a、他们的学生来自各个民族,他们的习惯、穿戴不同;

查看全文

《马背小学》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歌,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4、能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通过学习感受牧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2、通过学习感受牧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四.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马背是牧区孩子们童年的学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牧区,去了解那里的马背小学。
2、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本课的文字障碍。
3、再读全诗,争取将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同时划出不懂的词语。
4、重点解释词语:哈萨克  冬不拉  伊犁马
5、学习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思考:全诗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6、读1-3节,其他同学思考:从描写牧民生活的段落中,你们了解到了有关哈萨克人哪些生活习惯?
    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 可见马对哈萨克人的重要性。
你还知道哪些哈萨克人的风俗习惯?
7、每天清晨,朝霞在马背上升起,夜晚,星星在马背上闪耀,牧区的孩子们在马背上练跑、唱歌,玩耍,你认为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幸福、快乐)
    自己再读前三节,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读出来。
8、幸福快乐的牧区孩子,他们对未来都有哪些美好的憧憬呢?用诗中内容回答。

查看全文

大兴区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帮助广大教师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北京市教委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新要求,从今年起,大兴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在小学开展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旨在通过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研究,有效地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各学科教师在新课程的实验中,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模式,推动大兴区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目的意义

征集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引导教师从以往的教案撰写转变为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各学科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研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主题

“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四、日程安排:

2006年2月,工作布置,教研室将具体工作要求通知各学校教学领导;各学科通知本学科任课教师。

2006年5月上旬,各学科开展教学设计研究与评选。

2006年5月中旬,教研室组织评选工作。

五、教学设计评选要求

本次活动征集的教学设计为单一课时的课前教学设计,采用文本形式,字数4000字以内。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二)         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查看全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一课)(精选16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一课) 篇1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人教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  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型:常态课)

  一、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各民族的小学生,早上汇聚到学校来的情景,和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校园里,学生们上课时专心、安静,下课后的热闹,来表现小学生们快乐的学习生活。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结合三年级习作起步的特点,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的重要句段,感受快乐的生活。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写好两个小片段。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