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2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雨中》是人教社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第四组课文,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是一位年青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向学生实施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感资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绘景:领略情境美。
情境美的欣赏,主要是自然物的形成美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欣赏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性格情趣等方面赋予对象以一定的社会内容。
1、激趣:大家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雨雾、风雪、雷电……你留心观察过吗?谈谈你的见闻和当时的感受。
2、绘图:傍晚,在雨中的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运用“读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束)进行综合概括。
二、叙事:鉴赏语句美。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对语句的鉴赏,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1、领略雨景,感悟写法: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么?再连起来想想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景色。
2、抓重点词,美读课文:笔者指导学生学习“捡苹果”片断,抓住“跑过来”、“七手八脚”等词,品味孩子们动作的快、乐于助人的品质;抓住“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中“宁静”和“热闹”的鲜明对比,映出雨中宁静的马路上闪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机灵开朗的青年人、天真可爱孩子们的身影,感受脚步声、说笑声构成的一首人间真善美的交响曲。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精选14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篇1
一、 教学内容:
1、 乐清民歌《对鸟》
2、 介绍山歌和特点
3、 创编歌词和扮演
二、 教学目标
1、 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同学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 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 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豪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和创编歌词
四、 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别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保守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和艺术表示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沛发挥其演唱才干和演唱风格。
五、 教具准备
录音机 幻灯片 大歌纸 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同学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 ,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
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我校以各班为单位,举行了读书汇报会的展示活动。虽然正是初冬,阵阵寒气袭人,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心却是暖融融的,因为阅读给我们带来了阳光,带来了温暖。
读书汇报会令人耳目一新,各班同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设计了《读好书好读书》、《浸润书海品味书香》、《走进童话世界》、等活动主题,全校师生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当中。汇报的内容也异彩纷呈,有:好书推荐、诗词朗诵、经典诵读、童话剧表演、美文欣赏等。虽然学生的声音还显得很稚嫩,但从他们身上显现出更多的是无尽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开展读书活动的本真和宗旨——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也有了明显变化,学生自信心增强,语言表现力、朗读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之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课件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课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