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精选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92和93页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2、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3、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地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你能口答下列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问题2:仔细看下面的图形,他们都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教科书第92页)
总结并引入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有很多图形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组合图形
出示教科书92页的四幅图
(1)看一看
请大家看一看,谁能说一说上面这些物品里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每个物品中的简单图形。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可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
用队旗为例加以说明:
可以说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合成的。
也可以说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合成的。
(2)找一找
谁能联系实际想一想,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第一课时《鸡兔同笼》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 (读成“zhì” ),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面积的计算(精选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面积的计算 篇1
练习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七第4、6~8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2、在练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答。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为什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式,也得“÷2”?
2、填空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
(3)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66 )平方厘米。
(4)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750 )平方厘米。
(5)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变,面积( 不变)。
(6)有一堆圆木堆成梯形,最上面一层有3根,最下面一层有7根,一共堆了5层,这堆圆木共有( 25)根。
3、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2)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3)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4)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选择
(1)两个( )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①等底等高 ②完全一样 ③完全一样的直角
(2)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 )。
①24厘米 ②12厘米 ③18厘米 ④36厘米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4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cm就是它的高,用46cm-20c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数除以小数(精选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数除以小数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l~22页的例题5、例题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通过“转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渗透“转化”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说说去掉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后,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3.7 4.02 14.2 8.007 0.005
2.填空;
60÷30=( ) 600÷300=( ) 120÷60=( ) ( )÷90=2 ( )÷( )=2
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3.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0÷120=(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二、学习新知。
1.教科书第2l页的例题5。
出示例题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8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1)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7.65÷0.85
(2)讨论计算的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应该怎样计算?(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如果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同时商又不会改变呢?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汇报:
第一种:把7.65米和0.85米换算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7.65米=765厘米 0.85米=85厘米 765÷85=9(个)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测试卷(精选3篇)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测试卷 篇1
一、我学会了(34分)1、 填空。(20分)⑴ 三角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字母表示为( )⑵ 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它的面积是( )cm2。⑶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0厘米,高是0.4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⑷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1分米,高是底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⑸ 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高是4米,下底是3米,上底是( )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⑹ 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60平方厘米,底10厘米,高( )厘米。 2、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入括号中。(14分)⑴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高( )厘米。 a、6 b、3 c、12 d、24⑵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扩大5倍,它的面积( )。a、扩大5倍 b、扩大25倍 c、缩小5倍 d、缩小25倍⑶ 将一个长方形的铁丝圈,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 )原来的长方形面积。 a.大于 b.小于 c.等于⑷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 a.梯形的高 b.梯形的上底 c.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⑸ 下面的方格图中有a、b两个三角形,那么,( )。 a、 a的面积大 b、 b的面积大c、 a、b的面积一样大 ⑹ 小玲想算一个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3厘米的梯形面积,他应该使用哪一个公式?a、 s=ab b、 s=3(a+b)÷2c、 s=3a÷2 d、 s=ab÷2⑺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3分米、4分米和5分米。它们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 3×4÷2 b、 3×5÷2 c、 4×5÷2 二、我会想了(15分)2、在公路中间有一块三角形草坪(见右图),1m2 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块草坪需要多少钱?(8分) 3、一张正方形红纸,边长66厘米,可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做多少面?(8分) 4、一个自选商店门口的装饰牌是等腰梯形。它的上底是16米,下底是22米,高3米。油漆这块装饰牌(每平方米需要用油漆1千克),50克油漆够不够?(9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精选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 篇1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1、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