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5-04-05

圆的面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篇)

圆的面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圆的面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牧羊图,让学生欣赏,并找一找你认识的平面图形。图画内容:把一只羊用一根2米长的绳子拴在树桩上吃草。

  2、谈话:同学们,羊能够吃草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形状?羊能够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相信上完这一课,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板书:圆的面积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第一册《9加几》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9加几》教学设计 篇1

  执 教:河北省唐山师院玉田分校附小 高秀艳

  教案设计: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河北省唐山师院玉田分校附小 高秀艳

  指导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薛玉春

  河北省唐山师院玉田分校附小 钱守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长短》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长短》教学设计 篇1

  执 教: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蔡宁

  教案设计: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蔡宁

  指导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薛玉春

  河北省玉田县城内第三小学 吴成林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一比》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课外拓展课。

  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第一册《分类》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分类》教学设计 篇1

  执 教:河北省玉田县实验小学 江会书

  教案设计: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陈长胜

  河北省玉田县实验小学 江会书

  指导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薛玉春

  河北省玉田县实验小学 黄振玲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 柜台物品

  ② 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

  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 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 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