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通用11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1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2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模板(通用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反思(通用6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反思 篇1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解读:学生经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要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快乐的动物》教学案例(精选16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快乐的动物》教学案例 篇1
教学设想:
教学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小猴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小猴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小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小鸡数和小松鼠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糖果》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糖果》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瞧,谁来了?
生:苏娜!
师:(课件)我有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我分一分吗?今天我们就来帮苏娜分糖果(出示课题:分糖果)大家可以用小圆片来代表20块糖,动手分一分。(生动手)
师:一边分,一边想你是怎么分的?再想想,你分了几次?最后每人都分到了几块?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分法呢?
生:我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一颗糖,还有剩,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下面还有,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还有剩,再给每个小朋友一颗糖,正好分完。
师:你分了——
生:分了4次。
师:噢,你分了4次,正好分完了。说的真完整!有和他分的一样的吗?(展示学生的分法)举起板来给何鑫看看,何鑫,瞧瞧他们和你分的一样吗?大家分的真不错,谢谢何鑫。有和他分得不一样,更快一些的方法吗?
生:我是分2次的,第一次每个人先分2块,第二次每人再分2块,结果糖果就分完了。
师:你为什么第一次每个人要分2块呢?
生:我是想到乘法口诀里的二二得四。
师:(用手势横着指着学生分的糖果)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生:5个,是二五一十。
生:分完还有剩。
师:剩下的又怎么分?
生:剩下的再给每个小朋友分2个。
师:(展示学生的分法)徐老师发现还有分得更快的,你们知道天然是怎么发得吗?
生:她是一下子分完的,一下子就给每人4块糖。
师:天然,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天然,你是怎么想到一下子就分给每人4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