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模板(精选2篇)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模板 篇1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精选2篇)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这篇课文是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以下谈一谈我这堂识字课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富有趣味的识字情境,增加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
我们运河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山区和农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亲切感。第一课时以我班小朋友年牛牛介绍自己家的院子的一段录像为线索,学习了生字词语,理解“堆”、“颗”、“群”的用法。
小朋友最喜欢玩,最喜欢小动物。第二课时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从他们的认知情感出发,通过游戏来巩固识字,通过出示小动物的玩具,让他们亲亲抱抱,充分激发孩子们识字的情趣。从“正确地读”到“快乐地读”,无论识字的热情还是朗读水平,都有了质的升华。可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可接触的教具是最能打动他们的媒介。
一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运用量词的训练中,我创设“参观老师的房间”这个拓展学习的情境,使每一位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积累运用量词。
我们班的学生喜欢画画,因此,我在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画自己的房间时认字写字,积累识字量。
(二)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爱识字。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属于数学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出示例1,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精选2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建立数感,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PPT、或主题图。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图
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汇报交流。
生: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
3、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
(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同样多;
比多;
比少。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
师: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为什么?
师: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属于数学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出示例1,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
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执教: 延陵中心校丁东生
课题: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
第 1 课时
教学期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
验证表
举例
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
比
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比值相当于
除法
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
教学过 程
教学内容(教材、生活等教学资源)重组
教学策略
(互动或讲述等)
预期
效果
导
入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师:通过填这个表你发现什么?
生: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密切的联系,它们很相似:
12÷4=3
(12×3)÷(4×3)=3 商不变
(12÷2)÷(4÷2)=3
师出示:18÷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