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手》教案(精选17篇)
《小小手》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活动前,很少有幼儿知道自己每个手指的名字叫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小手除了吃饭以外,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设计这一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每个小手指的名称及作用,知道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懂得每个手指的名称及作用。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7、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让幼儿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
2、知道手的用处。
活动准备
1、谜语一首,手的挂图一张。
2、录有《我有一双小小手》的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
1、猜谜语引出课题《我有一双小小手》。
十个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个在左,五个在右。
只会干活,不会开口。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教师提问: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哪儿是手心?哪儿是手背?哪儿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几只手?每只手有几个手指头?
3、认识并学说手指名。
(1)师:“(伸出双手)小朋友你们也和老师一样都有一双手。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帮助,还帮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做神秘状)小朋友,手指在说话呢,让老师听一听它们在说什么(做倾听状)。噢!它们在说,小朋友都有好听的名字,可是我们没有名字。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手指起个名字好吗?”
《小小手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小小手说课稿》范文 篇1
下面是关于《小小手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小小手》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课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彩绘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2、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形的变化并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展开联想;启发学生寻找到手形与实际形态之间的联系,探究手形的表现与组合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小小手(精选17篇)
小小手 篇1
目标:*1认识手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愿意帮助别人。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准备:手指帽、布绒手、各种手在做事的图片
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提问:小朋友把什么藏起来了?伸出来看看,你有几只小手?
(二)、摸摸小手
1、摸摸小手,哪个地方肉肉多,哪个地方肉肉少?
肉肉多的地方叫手心,肉肉少的地方叫手背。
2、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手心手背拍拍》。(游戏中教师可以变换手心手心拍拍,手背手背拍拍,提高幼儿反应能力,从而巩固知识)
小结: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小朋友表现这么好,都是老师的心肝宝贝。
(三)、认识手指
1、(出示布绒手)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两只手上的手指一样多吗?
2、比一比,一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一样长吗?最粗的手指是它们的老大,叫大拇指。挨着大拇指的叫食指。最长的手指站在中间,叫中指。挨着中指的叫无名指。最细的手指叫小拇指。
游戏:《手指兄弟》天黑了,该睡觉了,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睡了,无名指睡了,小拇指睡了。天亮了,该起床了,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拇指醒了。
3、手指头都有了名字,真高兴,向小朋友鞠鞠躬。咦?手指的后脑勺上长着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手指甲可以保护我们的小手不受到伤害,但是它长长了却会积攒细菌,我们一定要经常剪指甲,不让它长长。还要经常洗手,让我们的小手干干净净的,这才叫讲卫生。
小小手(精选16篇)
小小手 篇1
目标:*1认识手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愿意帮助别人。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准备:手指帽、布绒手、各种手在做事的图片
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提问:小朋友把什么藏起来了?伸出来看看,你有几只小手?
(二)、摸摸小手
1、摸摸小手,哪个地方肉肉多,哪个地方肉肉少?
肉肉多的地方叫手心,肉肉少的地方叫手背。
2、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手心手背拍拍》。(游戏中教师可以变换手心手心拍拍,手背手背拍拍,提高幼儿反应能力,从而巩固知识)
小结: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小朋友表现这么好,都是老师的心肝宝贝。
(三)、认识手指
1、(出示布绒手)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两只手上的手指一样多吗?
2、比一比,一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一样长吗?最粗的手指是它们的老大,叫大拇指。挨着大拇指的叫食指。最长的手指站在中间,叫中指。挨着中指的叫无名指。最细的手指叫小拇指。
游戏:《手指兄弟》天黑了,该睡觉了,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睡了,无名指睡了,小拇指睡了。天亮了,该起床了,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拇指醒了。
3、手指头都有了名字,真高兴,向小朋友鞠鞠躬。咦?手指的后脑勺上长着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手指甲可以保护我们的小手不受到伤害,但是它长长了却会积攒细菌,我们一定要经常剪指甲,不让它长长。还要经常洗手,让我们的小手干干净净的,这才叫讲卫生。
《小小手说课稿》范文
下面是关于《小小手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小小手》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课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彩绘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2、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形的变化并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展开联想;启发学生寻找到手形与实际形态之间的联系,探究手形的表现与组合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教育笔记:小小手机的妙用
几天的精心准备,今天终于迎来了我们班的孩子们,当他们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来到了陌生的班级中时,教室内顿时哭声一片,从他们的小嘴中说出的,基本是一些“我找妈妈、给妈妈打电话”的话语。他们的哭声淹没了老师的哄劝声,老师的哄劝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怎样才让这些初次与我们交往的孩子们,从哭声中听到老师的话呢?就是孩子们一声声的给“妈妈打电话”,让我灵机一动,我拿起我的手机,对着孩子们说“哪个小朋友不哭了,坐到小椅子上,老师第一个给他的妈妈打电话”,在我一连串的重复这句话中,馨馨小朋友停止了哭声,并且坐到小椅子上说“我不哭了先给我的妈妈打电话”,正是他的话语让其他的孩子从哭声中把目光转向了我,一时哭声没有了刚才的响亮,每个孩子脸上挂着泪水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好像找到了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借此机会,我引导着孩子们做到了小椅子上,慢慢得让他们的哭声变小直到变没,就是这小小的手机,帮了我的忙,让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依靠,使混乱的局面变得有了一定的秩序,也让我们有了时间逐一的关注教室内的孩子们,用班内丰富多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这小小的手机,让我们老师变得不再手忙脚乱,也让孩子们与我们老师有了交流,也为我增添了信心,只要老师能够懂得怎样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想我们很快就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我也坚信我们班的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