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案

时间:2025-04-05

《小数加减法》教案(精选12篇)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陪爸爸妈妈一起逛过商场吗?你们去商场干什么?老师也是去商场购物,老师在购物时遇到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导入新课。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台电风扇198元和一个闹钟35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请大家用竖式计算。(课件)

  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2、老师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支圆珠笔1。8元和一个笔盒9。5元,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课件)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三、探索新课。

  1、探究相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喜洋洋第一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把雨伞53。40元和一个书包49。80元,孩子们能帮喜洋洋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课件)

查看全文

《小数加减法》教案(精选14篇)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 )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查看全文

《小数加减法》教案(通用16篇)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

  (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

  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算法,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

  二、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

  第三题,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71-72页

查看全文

《小数加减法》教案(精选17篇)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懂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能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椅子的高度应该是多少?………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指名学生列出算式:0.7+0.6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计算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0.7米=7分米0.6米=6分米7+6=13分米=1.3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给与表扬。

  2、完成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己的理由。

  三、引申探究教师出示: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师板书:可以:1米=10分米3米=3分米10分米-3分米=7分米=0.7米也可以用竖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让学生说己的做法。

  3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4题,学生独立连一连,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五、作业:我学会了吗?

  选做题:39页5、

《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查看全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通用2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1

  法 教学开始,我运用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查看全文

《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精选12篇)

《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 篇1

  年   级 五年级上册  班级人数 一班:42人   二班:46人    任教老师 贺梦萦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课前查资料。    内容分析 1.教材特点: (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3)要恰当把握计算的难度要求。 (4)让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体会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2.知识结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加法运算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学习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3.知识内在联系: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 (根据学情   分析学生)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此外,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由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小数加减这一新知。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小数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2.个别差异:一小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该化简的小数不化简,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不过关,在计数器上按小数时,容易漏掉小数点。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对于“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该如何列竖式计算”、“计算结果末尾有0该怎样处理”等问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   学   策  略   小数加减法 创设具体情境,质疑引导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学会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学生讨论、交流、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讲解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整理复习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统计、分析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单元检测     教师设计试卷,测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师生互动评析中查漏补缺、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执行情况 备注   10月13——15日 小数加减法 3课时 已完成     10月18日 小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已完成     10月19日 用计算器计算 1课时 已完成     10月20——21日 整理复习 2课时 已完成     10月22日 单元检测 2课时 已完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