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张家健设计 连云港市教研室 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查看全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张家健设计 连云港市教研室 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查看全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张家健设计 连云港市教研室 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查看全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2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习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查看全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张家健设计 连云港市教研室 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查看全文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查看全文
目录